别用互联网电影概念吓唬我

2014年11月17日11:06   娱乐专栏  作者:王玉年   我有话说

  世界变化快,我看不明白。中关村的创意咖啡馆里以前都是聊系统架构和产品用户的,现在都开始讨论杨幂的片酬和刘诗诗的粉丝年龄构成了。

  甚至还有人开始研究电影院何时消失,怎么用互联网思维消灭传统电影,其实大可不必,电影绝对比您消失的晚。

  所有人都在研究怎么进入这个圈子,然后,讲一个故事……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词被发明出来,有些我们曾经见过,有些从没听说。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在于,都能在传统电影工业里找到对应的例子,却熟悉的让人觉得陌生。

  于是在旧有格局之下,越来越多的“颠覆者”出来了。颠覆的原理很简单,把你搞懵,然后再用钱把你赶走。

  互联网概念的电影为什么可以大行其道,其实和中国电影工业处于低级阶段有很大关系。许多人看到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对于游戏规则,行业规律并不了解。就好像觉得拍照片就是按快门,做广告就是想点子一样。殊不知电影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来运作。

  今年越来越多的“新词”进入了电影行业,让人觉得一下子消化不过来,但其实自己想想,很多词都可以才传统电影工业中找到对应的“翻译”,所以先别急着颠覆,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才是真的。

  IP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

  翻译翻译:系列电影、畅销作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所有人都在炒作IP,柚子刚开始知道的时候,还以为是IP(InternetProtocol)地址呢,后来才了解,所谓的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在好莱坞,票房高,市场反响好的电影,基本上都会拍摄续集,于是就诞生了franchise这个词,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系列电影”,一个《蜘蛛侠》拍完三集,还可以再拍三集。这种blockbuster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超级大片,是好莱坞统治全世界的源泉力量。所谓经典IP,无非就是围绕系列作品产生的市场价值,在商业领域进行反复开发而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炒作各种IP概念,手游IP,网络文学IP,动辄就是过亿的投资,十多亿的票房预期,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畅销作品并不多,这一年里,才有几部《小时代》啊。

  都说IP的价值,为什么没有人把《新闻联播》改编成电影呢?

  票房对赌

  翻译翻译:保底分账(minimumguarantee)

  在《新京报》一篇《心花路放》的票房分配的文章中这些写道:

  “北京旅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在影片摄制的后期参与投资的,向该部电影投资了不超过1.25亿元,并且与片方就“保底票房”达成了对赌协议。

  无论《心花》的票房如何,摩天轮都会给制片方1.25亿元左右的分成。也就是说,如果《心花》的制作成本是5000万,则片方盈利约7500万元。在这种票房保底模式下,如果《心花》票房超出预期,超出部分的大部分比例是归摩天轮公司的,按照电影行业的惯例,往往票房超出保底越多,摩天轮就会获得越高比例的分成。”

  这其实就是电影行业里经常提到的保底分账(minimumguarantee),对赌这个词较多常见于风投领域,但这种模式真没什么新鲜的。

  当年于冬发行《天脉传奇》的时候,就用到了这种模式抢得发行权,先预付保底片款,票房超出保底的部分拿大头。如果票房低了,自认倒霉,票房高了,就大赚特赚。今年的《后会无期》于冬就是靠这个魄力赶走了竞争对手,然后大赚了一笔。

  去年初华谊和比高关于《西游降魔篇》的合作,也来源于这个保底分账。星爷大大低估了内地电影票房的增长速度和自己的人气,8800万就把《西游降魔篇》的内地发行权卖给了华谊。结果让华谊大赚了一笔。

  在进口片领域,也能看到类似的例子。有一种叫分账片,就是好莱坞片方直接分票房的25%;而买断片就是一刀切,用一笔钱拿下影片国内发行的所有权益。而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片商选择用保底分账的形式,这样在不了解市场的前提下不至于太过吃亏。但不管怎么样,万变不离其宗,保底分账没什么新鲜的,对赌就更没什么新鲜的了。

  互联网发行

  翻译翻译:网络售票

  当下最火的一个热门词汇就是“互联网发行”了,什么叫互联网发行呢?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

  《心花路放》上映前,猫眼靠低价倾销预售票,用巨额补贴(一张票赔起码25块)换得了一亿票房预售的成绩和市场的关注。超低价看电影,观众自然愿意来;观众多了,有人补贴票款,影院一点也不少赚,自然乐意;猫眼靠巨额补贴讲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故事,似乎也是心甘情愿。但这笔钱能烧多久,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有数据显示,网络售票占到了总票房的30%,那么首先就是营销渠道的改变,影院阵地的宣传效果打了折扣,售票网站成为了营销的新阵地。当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手机而不是售票窗口买票的时候,影院的渠道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

  影院会放弃抵抗,继续散兵游勇一样打自己的小算盘吗,现在还看不出来。今年,万达、大地、横店、金逸四大院线组成了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这四家院线产出的票房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这股力量不管从哪个维度看,都不能被小觑。试想如果这四家院线联合做了在线票务,对于阿里还是美团、微信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炒作“互联网发行”的概念,无非是想垄断渠道,但是传统的电影发行公司真的会坐以待毙吗。互联网公司靠用户规模,换得排片的议价权,进而控制一部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要先问问影院是不是愿意,就好像网友问王思聪的那句话“电影院是你们家开的”?

  在技术并不算发达,甚至接口都没有开放的中国电影放映行业,单纯用互联网售票平台完成发行工作,一点都不现实。

  多说一句,为什么美国的网络售票不能像中国一样摧枯拉朽?一方面是美国的诸如Fandango、Movietickets这样的平台,不但没有低价促销,反而还要多收几美元的服务费,对于爱占小便宜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点都不好。其次美国银幕数巨大,人口相对少,窗口买票并不像中国那么难。

  大数据

  翻译翻译:数据统计

  最近关于大数据的段子是:百度用大数据预测《黄金时代》票房2.1亿,结果实际票房只有5000万。

  什么是大数据,说穿了就是样本采样和梳理统计。什么可以影响一部电影的票房,这些参数是否随着市场和社会的变化有调整,多大的参数才能成为样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大数据就是伪命题。做生意从来都不是迎合用户,起码要给观众他们想不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喜欢的东西。

  很多人愿意拿《纸牌屋》举例说明大数据的威力,但其实如果没能同时搞定凯文史派西和大卫芬奇,什么样的大数据都没用。况且,Netflix赔钱的生意也做过不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电影 心花路放 猫眼 电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