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第五场:最爱《悟空》

2015年02月06日17:44   娱乐专栏  作者:邓柯   我有话说

  快剪曲略过

  一、陈云《你做妈妈 我做爸爸》

  清新民谣加彝族山歌。主歌部分三小节一句很有民歌味道,但作为 d 小调的歌曲,旋律不时落在 E(si),和声频繁出现G 大三和弦(d 小调的四级大和弦),和民歌感很抵触。当然,这样做有可能是用来中和歌曲中比较明显的山歌色彩的。

  词的立意很好,含蓄才有玩味的空间。这是首词大于曲的作品,音乐部分没有拖后腿但也没加分。

  二、苏晴《不客气》

  又是一位故人。我两三年前有一次进棚录纪录片配音,录音师就是苏晴(在北京啊不在南宁,你们要知道好声音都是写选手籍贯的。要是写选手居住地,那八成都在北京一成在上广,其他地区的观众就该不爽了)。她干活干净利落,收工后闲聊得也很开心,知道她在英国上的学,也知道她写歌、参加过选秀。当时互留了联系方式,但后来也没怎么联系,现在在好歌曲上看到她取得了好成绩,为她感到高兴。

  来说说作品吧,流畅清新可爱,这是肯定的,就不展开了。歌曲的写作还是有些问题的,最明显的就是旋律位置分布不合理。除了副歌后段旋律冲上了bE5,碰了几下 C5,大多时间都停在 bB4,而且 Hook 句“不客气,不客气”,是从 bE4 开始的下行旋律,注意啊,bE4本来就很低了,旋律还下行,有些泄气。而且主歌的 bE3 唱得质量很差。现在副歌段旋律最高音 bB4 和全曲最高音bE5(也就是留给华彩的空间)之间有纯四度,或许可以考虑压缩这个音程,然后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保持华彩段的张力,然后让主副歌旋律整体上移,从而提升演唱效果。

  另外还有“不”字的发音。很可爱,和苏晴本人的造型举止也很搭配,但总感觉有点幼稚。不过长笛和 organ音色倒是营造出些童话动漫的感觉。

  供苏晴妹妹参考。

  三、王宏恩《不用担心我》

  王宏恩的来头也相当大,2002年凭借专辑《王宏恩Biung》拿下台湾金曲奖最佳方言男演唱人奖,2005年凭借《走风的人》拿的最佳作曲人奖(这奖分量更重)。他是台湾布农族,作品中的原住民色彩极浓(刚出道前几年都使用原住民语言唱作),此后转向国语创作演唱,但仍然保留了很多原住民音乐元素。这些年他事业受挫主要还是受累于全球唱片业的萎靡(小众歌手受创尤甚),而非自身音乐质量的下滑。

  《不用担心我》是首流畅委婉的歌。歌曲基本还是遵循了惯常的主副歌套路,但并不像常见的流行歌那样,刻意拉开主歌和副歌的旋律形态(比如一短一长、一低一高、一密一抒,一宣叙一咏叹等),更没有去精心打磨体现情绪爆点的“Hook”句。娓娓道来间,歌曲就逐渐拉开了层次,积累了情绪,让人不知不觉地入了戏。当然小技巧还是有的,比如主副歌转换点用转调(F 大调转 bB)拉开了段落层次,然后在副歌演唱一遍后,再升 2 Key 到 C大调(而且不是直接粗暴升,是隐藏在了间奏中),用调式来推进情绪。

  而后突然在原有副歌的和声进行中切换成民歌咏唱,再用音乐元素为歌曲添了一层情绪,也阐明自己身份,吸引注意力且不突兀。最后以点题句“不用担心我”出现在段末,连贯收尾。

  当然,王宏恩的音乐单凭两条:音域(最高 G5),金句(Hook不明显)就决定了他的作品即便是流行情歌,但依然小众(没有采用唱片体系内最有效率的最吸引注意力的音乐表达方式),但这一点也不重要啊。

  四、戴荃《悟空》

  本季《好歌曲》到现在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歌。

  先扯远一点。我们平时老听到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管是在课堂、纪录片、选秀场,或者是旅游景点节庆晚会上,一看到各种京剧昆曲杂耍节目,往往就会有人拔拔高调喊喊口号比如保护传统文化什么的,然后再来上一句不咸不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一扭脸大家还是该听摇滚听摇滚,该看大片看大片。我们的传统音乐是座宝库,但可惜在现代文化产业中,还没能加工成优质的商品。传统艺术再精美、再璀璨,它们还保持着过去的形态,难以寄托当下的情感、融入日常的生活。

  再扯远一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不久,虽然经济已经迈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文化艺术上还无法摆脱面对欧洲时的不自信。其时的美国仍然被视为文化艺术的荒蛮之地,在欧洲乐坛混不下去的草台班子跑去美国走穴圈钱都会被奉为上宾。但状况逐渐有了好转,美国音乐家开始关注本土音乐,关注那些被“主流圈子”忽视的民族音乐(主要是黑人音乐),比如布鲁斯(Blues)、黑面人游艺歌曲(MinstrelSongs),黑人福音歌曲(Gospel)等。在对民间音乐进行整理、分析、再创作的过程中,音乐家们在保留其精髓(Blues五声音阶、即兴、Shuffle律动、Call&Response)的同时,又对其不利于推广传播的部分进行修改(规范格式、强化旋律性、强化主副歌结构),使之在格式上符合其时的传媒渠道,比如活页歌谱(SheetMusic)和刚刚兴起的唱片和广播。同时题材上也摒弃乡村生活,专注爱情歌曲和乡愁描写(投城市底层劳动者所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个把美国民族音乐逐渐世俗化、商品化的过程,也是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Jazz)等风格逐渐形成的过程,还是叮潘巷(TinPanAlley)与百老汇(Broadway)等现代音乐产业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美国逐渐摆脱文化不自信、渐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这个发展思路值得中国流行音乐借鉴。我们有丰富的传统音乐宝藏(虽然音乐家在古代不太受待见但几千年攒下来的好东西还是不少),还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供我们使用的素材太多了。但素材还是要加工的,否则再好的食材,把半成品端上桌子也没法吃啊。音乐素材中该如何取舍?哪些传统该坚持哪些规则该突破该怎样和当下的社会对接该怎样和现代生活串联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和姿态,是所有中国音乐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那么具体到《悟空》,这是首中华元素和流行歌曲融合得让人非常舒服的歌,分寸、层次推进、爆发时机都拿捏的非常好。寻常套路且不提,单把“传统元素所占比例”拎出来当作一条线索审视,《悟空》都显得非常工整且有层次:前奏是很西方的琶音织体,主歌铺垫点到即止,没有画面感、也没有场景构建,时间民族地域信息通通没有,只淡淡地点了点怅然的情绪(钢琴还走了和声大调呢)。尔后歌词的禅意渐渐涌起,竹笛切入,歌词渐渐靠近主题,而演唱上也开始强化咬字。从“叫一声佛祖”起,歌词已经文白相间,演唱不时间隔着半句戏曲说唱,偶尔闪现的尖团音为歌曲染上了浓浓的京剧味道,笛子的吐音花舌游走得上下翻飞,失真吉他引领着乐队进入时还点缀了铙钹——如此复杂的元素融合起来画风却毫不违和,同时旋律下方的和声连接工整丰满,摇滚织体、律动层次丝毫不乱。如此的组合取舍、搭配比例,新奇、精妙,我喜欢。

  (此段承蒙我校古音史硕士 周小喵提供学术支持)

  《悟空》让我想起了《西游·降魔篇》

  五、游怡婷《在你肩膀上入睡》

  优美抒情小歌。词写得很好,切入点很优美且行文颇具形式美感。旋律上除了桥段的那几句外,主歌副歌部分都是很规整的五声,和声连接也都是自然和弦,不光加入了竹笛,钢琴伴奏中还特意强化了四度音程。但整个作品听下来并没有太浓的中国味道,一来是歌词没有向这方面用力,此外桥段中bVII的使用,以及演唱中非常流行化的装饰音,中和了本就不是特别明显的中国风。当然,“中国风”可能也不是游怡婷的本意,可能是节目组在编曲过程中添加的小色彩。

  我个人对这类抒情小歌不是太感冒(我口味其实还是偏重的),不过作品质量不错,放在准一线歌手的专辑里也不逊色的。

  六、王峥嵘《唱歌的孩子》

  C 大调,E2 -G4,看出问题在哪了么?音域。过低的音域演唱质量极差,而旋律太宽其实是写作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多少好歌一个半八度,甚至十度九度就搞定了。写作上不能形成足够的情绪张力,才会想到靠扩音域来弥补。这个问题之前好几首民谣歌里,在许多豆瓣民谣作品中都存在(之所以常出现在民谣里是因为极低音域可以在民谣里往“沧桑”靠,且民谣形态简单,这个音区很暗哑但还不会被伴奏盖住,其他风格就不行了)。

  王峥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声套子太俗,副歌的半音下行(I - V/VII - VIm - IIIm/V)是华语歌坛最俗大调套子 17654325 的变种(最俗小调套子是25147366,“最爱你的人是我”)。在这个和声套子里再怎么变化,旋律都不免闯车,所以歌里很多旋律唱着很不舒服、不流畅,也要这么写(再流畅点就更似曾相识了)。

  当然,这歌里有一句抓人的“我们是听话的孩子”,让人忧伤、五味杂陈、保护欲瞬间爆棚,也可以让人暂时忽略掉音乐里那些不太流畅但还不算刺耳的瑕疵。所以这首歌一定会击中一些人柔弱的心房,也一定会收获可观的听众,当然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民谣不是木桶,有短板不怕,有金句就行。

  七、林二汶《至死不渝》

  林二汶的来头也不小,香港著名唱作人、at17 成员,哥哥是香港更著名的独立唱作人林一峰。

  无论是林二汶自己的作品,还是她在 at17 的专辑,音乐风格主要还是有点 Alternative感觉的民谣流行加很淡的电子,而这首《至死不渝》写得非常婉约柔美。前奏的双吉他织体很烘托气氛,词曲徐徐展开,副歌段的大长句“我的温柔我的热情我的脆弱我的敏感细腻,从今天到以后只会因你而美丽”,极其优美抒情,中间的逗号虽然成为了行文上的断点和演唱上的气口,但前后两句过于饱满且流畅,使得他们在情绪和旋律形态都几乎连接起来了,用刘欢老师的话说,“隽永”。音乐是有形象的,旋律更是有形态的。如此绵长悠扬的线条,必是至极柔美的女子(和歌手发型的反差大了点)。

  相应的,太柔美,情绪爆裂程度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这首《至死不渝》绝对不会成为街头巷尾的热歌(一般人就算能记住那句超级长的Hook 句,也没有足够的气把它顺下来呢)。但她,和她的作品也会有自己的听众,品质摆在这里呢。

  八、祁紫檀《出离》

  有意思的小姑娘。一般的艺术创作都会由理论驱动实践、由审美决定表现。但有时也会自下而上,由一两个技法的创新逆推出一套表达语言,一系列作品,并且能够自圆其说。

  祁紫檀很可能就是用技法逆推创作的歌手(抱歉我也必须逆推了,毕竟我不认识她啊)。我看了她2011年参加《激情唱响》时唱的《南海姑娘》,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符号(演唱上有绵羊音,这衣服风格该怎么概括啊?丽江风?),但作为歌手,她对音乐的掌控力还相当有限,所以只能选一些适合套用自己绵羊音的歌曲来翻唱,那么这种大幅度挑衅式演绎的风险也是可以预见的,不是精彩就是惊吓。她不可能做到场场精彩,所以就只惊艳了一下然后就回家了。(顺便说一句,现在翻回仅仅四年前的选秀节目就感觉粗陋得看不下去了,放伴奏唱K,不能忍。所以你们能感受到《好声音》、《好歌曲》和《我歌》对中国音乐电视节目的行业标准的大幅拉动了吗?)

  那么这次祁紫檀杀回好歌曲,个人的风格更强化而立体了,对音乐的掌控力也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歌曲,而且在音乐上,不仅保留了标志性的绵羊音,还有很中式很花哨的装饰音(其实已经可以视为唱腔了),还有与之匹配的歌词(仙里仙气又有点神经质)、造型(看似颜色收敛了但饰品、纯色上装、花裙子和亮色皮鞋的层次把力度衬得更强了)、舞台动作(飘来飘去)等等。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懂得怎样让自己在各个维度上都围绕着个人符号,表现得统一、特征明确且强烈,懂得如何套用其他领域的艺术规则,从细节入手把意图贯彻到整个体系。

  但她的作品中仍然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和声色彩的混乱——主歌的旋律,尤其是装饰音具有很强烈的五声色彩,“端坐”,旋律漂亮得多像旗袍下曼妙的臀线。但在副歌段她用了非常西方式的小调属和弦(III),而且主歌和副歌段的大小调切换也显得交代不够,配器缺乏层次,副歌有点Alternative的感觉,和出彩的中式主歌不搭。但这些都不重要,她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只不过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技能,没有找到与歌曲风格最匹配的音乐形态——而这,恰恰是导师们最擅长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好歌曲 戴荃 悟空 好歌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