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柏林征战路:曾偏爱中国红

2015年02月15日17:35   娱乐专栏  作者:蓝千帆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蓝千帆

  柏林当地时间2015年2月14日,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众星闪耀的德国柏林落下了帷幕,各个奖项也终于颁发到获奖者手中。伊朗电影《出租车》,以其出色的表现,拿下了本年度的最佳影片奖项。相比去年,中国电影《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上夺得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奖所不同。今年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华语星光,相对减退了不少。​

 《英雄》剧照

  回顾数十年来,华语电影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的战绩。我们不难发现,柏林电影节特别钟爱华语电影所传达东方女性情怀以及造型中的中国红。偏爱红色,似乎是柏林电影节的一种喜好。而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喜庆象征的中国红,似乎也成为了柏林电影节特别垂帘的电影风格特征。

  1988年,首部夺得金熊奖的华语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向全世界传递了张扬、浓烈、喜庆而又富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电影当中,巩俐主演的人物角色,一如既往地把鲜艳的红色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让世界重新了解了东方女性的独特、坚韧、善良、勇敢的品质。同时,也让世界深深地记下了东方古国那种富有生命情怀的红色。尽管电影当中,揉合了绿色、黄色等知觉媒介上的造型元素。可是,红色媒介造型上传达的东方女性那种善良、勇敢的思想特征,也成为这部电影表意系统里的重要成分。在各种红色能指媒介中,巩俐扮演的人物,她在所指的表意上是深层的。既有女性命运抗争的思想,也有东方文明的辉煌灿烂之风格。​

《英雄》剧照

  1993年,李安的《喜宴》获得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虽然电影中充满了中西文化差异、碰撞、交融的主题。然而,在环境造型上,导演也没有忘记运用了喜宴时候,具有东方色彩的红色作为环境空间的铺设。关于这种东方的中国红,柏林电影节依旧没有减退对她的喜好。在2000年,获得第50届评审团大奖的中国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再度在柏林的天空中,向世界传递那种东方女性执着、坚强、善良、专一的优良品质,同时结合中国红的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去展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章子怡,也因此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

  2003年,夺得第53届柏林电影节特别创新奖的《英雄》,仿佛已经将中国红这种元素通过电影的造型媒介,运用的出神入化。浓烈的色彩吸引的不仅仅是柏林,还有世界的观众。2007年,在第57届柏林电影节上夺得金熊奖的华语电影《图雅的婚事》,依然没有忘记运用中国红这种人物造型元素。在电影的媒介知觉层面,中国红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那顶红色渐变风格的头巾,以及具有红色元素的民族服饰。这些造型的运用,似乎都让柏林所情有独钟。

  直到2014年,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的《白日焰火》,同样没有忘记运用了深沉而偏暗的中国红。桂纶镁主演的女性,在电影的某个场景中,就穿上了深沉的红色服装。包括红色的上衣、红色的围巾。当然,喜欢运用红色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不计其数。可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东方女性身上,用这种造型去显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作品,当属华语电影所巧妙使用的。

  带着万众瞩目的期待,2015年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也在全球各大媒体的直击下,完满地落下了帷幕。虽然今年华语电影战绩不算理想,可是,柏林上空挥洒的中国红。足够让我们理解,柏林是有所偏爱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柏林电影节 中国红 姜文 一步之遥 柏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