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都市剧没有重口味过不好?

2015年11月17日14:53   娱乐专栏  作者:肥罗大电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以下简称《北上广》)火了,用业内的说法,又一部现象级都市剧出现了。

  它或许正在为国产都市剧划定新的尺度标准。2天4集中马伊琍与朱亚文那些“干柴烈火”的镜头让网友直呼“我都不好意思看了”。但事实是,这部讲述隐婚夫妻在北上广打拼的都市剧,11月15日最新50城收视率为北京卫视0.99、浙江卫视0.98,当日网播量达到14751万。中国观众显然没有因为大尺度而真的“不好意思看”。

  比收视率更火热的,是该剧的社会讨论度。对于不少观众的身材质疑,马伊琍微博回应称,在哺乳期间一边拍戏一边喂养女儿。比剧情更加幽默的是,这又引发了一场关于母乳喂养的大讨论。

  ​相对于收视率和母乳喂养问题,国产都市剧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这是《北上广》带给中国电视的真命题。当都市剧从婆媳剧的套路中跳出来直面现实,难道就只能展现社会最“现实”的一面吗?

  ​收视率不相信眼泪,但当今中国电视人须自问,电视剧应该拍出一个怎样的北上广。都市剧只是社会的镜子,但终究也会反作用于这个时代。

  都市剧不需要遮羞布,需要分级制度。

  都市剧可以大尺度吗?当然可以。

  开放社会,饮食男女,男欢女爱有何不妥,何况剧中频频大尺度的是两夫妻。长期以来,国产剧拍摄夫妻生活一向各有各的办法,但纠结肯定是电视人的普遍心态。终于有一部剧集“4集就啪了8次”,其实也不过是帮国产剧补了一课。

  作为一部主打“北上广”的职场剧,剧集硬是拍出了美剧《欲望都市》的生猛味道,固然是用力有点猛,但也成功冲出了婆媳剧的牢笼,既然不需要再面对如狼似虎的婆婆和小姑,工作之余或者工作之中夫妻生活总是要过的,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镜头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全国人民包括未成年人。以《欲望都市》为例,它在美国的评级是R,就是17岁以下要有父母陪同。而在中国,孩子们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男女主角在不同场合以各种生动的形式过夫妻生活的画面,可这时不会有父母在身边提醒:长大了才可以学喔。

  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有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我国电视剧分级已进入研究境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分级制度的资料调研阶段,不仅会考虑分出时段,可能还会出现专门频道。

  如果一个国家的电视剧对儿童不设防,讨论尺度大小就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位普通观众,我还是真心希望电视剧分级的步伐能够更快一点。

  重口味成了收视率灵药,问题是观众买账。

  《北上广》肯定是一部重口味剧都市剧,这种重口味不仅体现在它的某些戏份上,更体现在剧情的每一个环节,据说进入剧情后段,还少不了夫妻对撕的场面。甚至于它频频制造的娱乐话题,也是蛮重口味的。

  ​很难判断,这种重口味对于《北上广》的收视率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在策划剧当道的都市剧整体环境里,这本身就已经成为收视策略的一部分。

  纵观当下的都市剧,作为中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类型剧,无论婆媳、夫妻还是职场、育儿,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观众没有见识过的。从一胎、二胎拍到备胎,都市剧还能拍什么?

  电视人的解决之道就是把话题搞大。虎妈拍完了有奶爸,奶爸用过了有小爸妈。无论拍什么怎么拍,一定要把“把事情搞大”。不但题材要抓住观众,剧情也要撕得猛烈,戏里拍得热闹是不够的,最好戏外也能加点猛料。

  都市剧形势大好,都市剧形势大坏。一方面都市情感剧依旧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做出爆款越来越难。面对被抗日神剧和武侠玄幻剧惯得日益缺乏耐性的观众,都市剧导演不是不想拍精品剧,只是收视率压力之下,重口味代表着一种收视率安全。观众似乎总是会边骂剧情离谱一边刷着微信继续追剧。​

  很难分清,究竟是重口味的观众塑造了大尺度的剧集,还是剧集创造了重口味的观众。都市剧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日益生猛下去。

  一部价值观争议的剧集可以创造现象,难以创造经典。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在观众中引发的价值观争议已经无法回避,可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收视率都足以让该剧挺起腰杆:你不看,有的是人看。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剧中的价值观观众不能接受,立刻可以弃剧。那么当这么多观众依然追看这部剧的时候,说明了什么呢?

  毋庸讳言,在职场上,潘芸和赵小亮都是“反传统”的人。潘芸的方式是把客户关在房间灌酒,或者在大厅里直接灌酒,无论在哪里灌酒,她的口头禅是一样的:“不签合同别想走出这个大门。”赵小亮的人品在剧中更是有口皆“碑”到不要不要的。

  可是这样的剧情带给观众的是强烈的生活感,甚至是亲切感。我们身边都不乏这样的人,这样的场景。我们都被人灌过酒,或许也灌过人。剧中角色的各种小心思或许我们也动过。​

  该剧适者生存的价值观取向其实片名就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相对于《北京爱情故事》、《奋斗》这样为故事抹上一层奋斗外衣,最后却发现成功和奋斗没一毛钱关系的剧集,它更直接,或者说,更现实。

  这种现实似乎是来源于生活,因为当一个社会流行着成功学,我们都无法假装说自己有多阳春白雪,在内心里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接受着潘芸和赵小亮的价值观。

  可正因为如此,《北上广》可以成为现象剧,但难以成为经典剧。因为当一部剧集成为经典的时候,它必然代表了社会大众在某个阶段普遍的价值选择。《北上广》不是。

  向“良心”剧转型,都市剧应该拍出一个好社会。

  似乎近期的每一部大热都市剧,都能给观众一个集体吐槽的理由。

  《北上广》之前,同样在浙江卫视播放的都市偶像剧《克拉恋人》,在创造高收视的同时,同样因为剧集传递出的奇葩价值观被一些观众吐槽:难道瘦就是最大的正能量?还让不让胖子们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国产都市剧到底应该怎么拍?难道一定要把故事拍成“奇葩”才能取悦观众吗?观众就真的这么重口味?答案或许并不是这样。

  ​在那些年TVB为我们留下的都市剧经典中,无论拍的是重案组的阿sir,冲上云霄的机师,还是律师、厨师、社工、教师、医生,带给观众更多的都是一种专业之美。剧集没有多少重口味,不会时时刻刻开撕,可你能说那些经典的故事、完整的人物塑造、严谨的制作不足以留住观众吗?

  都市剧拍到最后,其实拍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它所照见的,同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如果说都市剧映照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你希望后代看到他们的祖辈是《冲上云霄》里生死时刻将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飞机师,还是《北上广》里的潘芸和赵小亮?​

  当《琅琊榜》带领国产古装剧向制作层面的良心剧转型,我更期待的是,国产都市剧也能完成向心灵层面的“良心剧”转型,都市剧也需要社会正能量。

  《北上广》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潘芸顶下被她抢走单子的好友的房子后,对赵小亮说:“我还要给她下刀子,我要一劳永逸地买下她的原谅。”

  当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剧中人这样的考量不“高明”。可是如果国产都市剧中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干,我们恐怕很难说剧集外的社会是个好社会。

  ​“在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里,在这美好的世界里,让我们善待他人。”这是瑞布罗伊宁对世人的告诫。或许北上广真的不相信眼泪,可是在这个适者生存、强者为王的北上广,我依然期待着,在故事中看到一个相信眼泪、善待他人的更美好的世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马伊琍 朱亚文 北上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