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如果“周一见“事件中的文章,像现在这样学会道歉,还会星途如此坎坷吗?
日前,一则有关文章在火锅店包间内抽烟的视频在网上曝光,涉事店方被责令整改,该事件被法制节目报道。5月8日下午,文章在微博中表示“接受批评,严于律己”,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一事道歉。
从今年1月复出以来,文章带给公众的印象就是:一直在道歉,从未被原谅。可在此次吸烟道歉事件中,文章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部分网民的原谅甚至喊冤。
文章为什么被媒体立为标靶?用中国人的话说——枪打出头鸟。既然曾经“犯错”,被媒体拿来做控烟“文章“就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
正如北京控烟协会会长说的:“越是社会公众人物,越要有守法意识,越应该发挥正能量,否则负面作用会更大。我们希望文章应该立即对新闻报道做出积极回应,承认错误,求得社会的原谅”。
当明星犯错,能否以正确态度求得公众原谅,是思考这一事件的起点。但从明星形象管理的角度看,文章在出轨风波中的种种表现,已经如化石般烙印在文章的公众形象中,这应该是文章复出后频频重塑形象,公众却始终不肯原谅的原因所在。可在吸烟事件中,部分公众又为什么原谅了文章?而当文章学会道歉,这是否将是他公众形象扭转的开始?
文章吸烟事件:公众舆论为什么不再一边倒?
从事件来看,文章吸烟的事实没有异议。据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节目报道,文章在一家明确标有“禁止吸烟”的火锅店包厢吸烟,导致涉事餐馆被调查。
视频中,文章文章的确没忍住抽上了,一边吸烟一边和友人交谈,期间并没有相关服务人员过来阻止。事后,餐馆方面服务员叫冤表示当时并不知道文章在包厢里吸烟。
那么,公众舆论为什么这次对文章手下留情?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舆论过去对文章格外苛刻?
原因或许在于:“周一见”事件所形成的巨大舆论风暴,在当时对文章穷追猛打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完全平息。在舆论情绪化之下,复出后一直试图获得公众认可的文章,实际上仍身处一场与舆论的战争。
可是这一次,当媒体将文章吸烟做成“舆论头条”,公众对于控烟本身和央视曝光的潜在质疑心理,却造成了舆论转向的契机。对于吸烟事件中的文章,正如部分网民说的,“不要说是包厢内,就是在完全的公共场合,有多少人还在吸烟?”
这种朴素的同情构不成原谅的理由,也不是拒绝道歉的理由,好在这一次,文章做出了干脆利落的道歉,公众还给文章的,也终于不再是骂声一片。
学会道歉的文章:一个明星的危机公关进化史
文章是怎样道歉的?5月8日下午,文章更新微博,上传了一张写有“I’MSORRY”的图片,并写道“接受批评,严于律己”,为自己在公共场所吸烟一事致歉。从危机管理角度看,这次文章的回应较为及时、简洁、准确,虽然缺乏更有力的说明,但也没有出现多余的动作和破绽,是一次比较精准的危机应对。
实际上,从文章复出以来,公众已经看到了他为重塑形象做出的种种努力:《少帅》发布会上,文章数度落泪感谢爱妻。近日,他的导演处女作被名为《陆垚知马俐》,谐音“路遥知马力”,“马俐”的名字也让人联想到其妻子马伊琍。在新剧《剃刀边缘》中,文章夫妇再度搭档,又是重塑恩爱形象的一记重拳。
对比“周一见”事件中文章团队危机公关的迟滞、匆忙、逻辑混乱,以及因此带给媒体和公众的不良观感,文章近期的危机管理可谓进步明显,最重要的是:文章终于学会到了收敛傲气,低头认错。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明星犯错本身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明星不知道如何面对错误。出轨事件中,公众最反感的或许不是文章对好男人形象的摧毁,而是他在一系列危机公关中展示出的负面形象,幸运的是,当又一次危机到来时,文章没有重蹈覆辙。
从法律和现代文明的角度看,无论是否被媒体小题大做,文章在公共场合抽烟有错这个问题上无从争辩,因此及时认错就是换取舆论谅解的最好办法。公众看法的转向,是否都和文章道歉有关,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如果文章保持沉默或者采取对抗的态度,那么事件必然是另一个结局。
文章的危中之机:为什么吸烟事件是文章公众形象逆转的契机?
无论是否愿意,文章都将成为国内娱乐圈的一个标本:一个曾经风头无俩的明星因为犯错失去人气后,如何在大众眼中找回自己。
文章复出的艰难,表明互联网时代明星和公众娱乐权力的变化:明星不再只是被仰望,也不再能够通过台面下的媒体运作左右舆论。相反,公众凭借社交媒体在传播强度上的优势,让他们在话语权方面实现了某种程度的“逆袭”。
在公众内心深处,依然有长期积累的对文章普遍的质疑和过度防御心理。如果文章依然是当年的文章,就可能在与公众的心理对抗中陷入“相看两相厌”的困境,可是他没有。
从“周一见”到抽烟道歉,两次事件之间,文章终于学会了认错,也终于开始走出没有赢家的舆论负和游戏——当文章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够道歉,公众也可以选择原谅——就这个角度讲,文章吸烟道歉是对控烟最好的科普,也是对明星危机管理最好的科普。
比起在媒体面前以泪洗面,或是在片名中暗藏“路遥知马力”,抽烟事件反而成为文章扭转公众形象的最好契机——当公众从此看到一个不再在公众场合和媒体镜头中吞云吐雾的文章,那才是真正的“接受批评,严于律己”。
要完成公众形象重塑,真正走出那场出轨风波,没有任何言语比行动更有说服力。文章“接受批评”之后,真正“严于律己”,让公众“日久见人心”,才能最终挽回失去的人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