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出现在北京国际时装周T台上的“老头儿”王德顺备受关注。照片上的他年近八旬,一缕长髯,满头白发飘在身后,赤着上半身,步履坚定地在台上走过,挥手回眸都力道十足,像一座隆冬的山。
接下来,他丰富精彩的履历也渐渐浮出水面:上世纪60年代即成为专业话剧演员,也是中国最早一代模特的培训老师,后钻研哑剧和活体雕塑表演。
关注流行文化的人们还记得他是电影《狄仁杰》《飞越老人院》《重返20岁》里那位年事已高的老人,贡献了慷慨而到位的表演,不落窠臼。尤其在电影《冬》里,他更是把一个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之间的遭遇,刻画得凛冽、肃穆,令人不敢直视。
一片赞扬和惊讶之声中,我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讯息,他告诉我三个名字:游本昌、王景愚、王德顺。而与这三位名师紧密相连的字眼为:哑剧、独角戏。
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当时公认的中国哑剧独角戏三杰。1983年王景愚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独角戏《吃鸡》,1984年游本昌紧跟着独自登台献上《洗澡》,轰动一时。转年,王德顺便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的哑剧种类“造型哑剧”,并将自己的表演带到了欧洲戏剧重镇德国、法国。
他们三人各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创作视角。王景愚身材虽不高大,却灵巧、敏捷,那一张极富个性的大嘴令人过目不忘,还有他的一双大手,更在哑剧表演中占尽了优势。《吃鸡》中他表演的内容是一个人准备吃掉一只色香味俱全就是没煮烂的鸡,他使尽浑身解数对付它,一言不说,把一只鸡吃得天翻地覆。紧跟其后的游本昌随后加盟哑剧创作和表演。他和王景愚相互呼应,一个演《幽默芭蕾》,一个就演《走钢丝》,诙谐、荒唐,一时间成为舞台宠儿。王德顺则开始了自己的游历表演。此后,王德顺以家庭剧团的形式开始巡回演出——丈夫表演、妻子编剧、儿子报幕、女儿钢琴伴奏。一家人走遍了中国,走遍了欧洲,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有关哑剧、独角戏的新闻,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渐微弱。1994年上海国际哑剧艺术节之后,这一艺术门类几乎一直陷于失声状态,艺术院校中也难见相关的表演门类。我们也再难见到王景愚、游本昌、王德顺等人的身影。中国的哑剧表演也似乎就停在了对夸张动作的模仿和再现上,没能在创作上再往前走一走。直至今日,活跃在舞台上的这类演出中,几乎再也难见中国人的身影。前阵子广受褒赞的小剧场剧目《安德鲁与多莉尼》《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来自海外的剧目,其实就是这类作品——在艺术表达上,语言并不是绝对的必需,而一个人的能量往往可以超越我们的想象与所见。
我记得两三年前,在北京蓬蒿剧场,看过一场由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出演的一部作品,有点像自传体的一出独角戏,剧中他再现了自己最初进入这行的原因。他自小跟着父亲到处做街头马戏演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一个人扮演整个伊甸园。父亲不信他,多年之后,他做到了。然后就在现场,我看着他用自己的身体,表演了苹果、蛇、亚当、夏娃……也表演了与父亲的离别和要独自走下去的坚定。后来见过比佐一面,在咖啡馆的吧台旁边,他一如既往地安静、无言,我不敢看他的眼睛,好像那瞳孔里有可以照见自己的一面湖水。 (吕彦妮)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