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海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雾中风景》剧照
从前,我还是个孩子
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导演:卢米埃尔兄弟 / 法国 / 1895年)由好几个短片组成的,最为人们熟悉是《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尤其是水浇园丁的喜剧场面,至今看来仍让人忍俊不住。如果说“火车进站”是电影首次以“杂耍蒙太奇”的手法显示其娱乐特性的话(据说有的观众看到银幕上的火车向自己开来,纷纷逃开座位),“水浇园丁”则完成了电影——这个被称为20世纪最强势的媒体的首次叙事:顽皮的孩童踩住了园丁用来浇灌花草的水龙头,待园丁焦急寻找缘
由的时候,孩童松开自己的脚,迅速喷涌的水流把园丁浇成了落汤鸡。戏弄成人的场面,在20世纪的电影中屡见不鲜,《水浇园丁》算是肇始。
电影诞生的年代——1895年,人类即将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品尝到工业文明“快乐”的人类对新世纪充满了期待,就象人类欢呼2000到来一样,人们也在翘首1900的到来,他们完全没有想到20世纪的人类会经历那么多的黑暗岁月,奥斯威辛上空缓缓落下的焚尸灰烬;柏林墙两边的电网;古拉格群岛寒冷的雾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20世纪留给人类的记忆如此沉重和不堪。20世纪的电影世界里,除去了秀兰 邓波儿式的甜美俏皮和“祖国的花朵”式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更多的是孩子们对制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的成人世界的质疑。即使在没有战争的年代,这样的质疑也从未停止。
父亲不在的童年
希腊,小男孩亚历山大和姐姐伍拉每个晚上都要去火车站,静静地看着开往德国的火车启动,他们一直认为父亲居住在那里。直到有一天,他们跳上了火车,迈向“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他们便开始了对父亲的追寻,这是希腊影片《雾中风景》(导演:迪奥-安哲罗普罗斯 1988年 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所讲述的故事。穿过一个个村庄和一座座城市,亚历山大和伍拉在浓浓的大雾中寻找着那个从未在他们生命中出现的父亲的身影。对父亲执著的寻找,甚至成为两个孩子洞穿黑暗的唯一使命,对父亲的需要成为他们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当然,直到影片结束,“父亲”也没有出现,姐姐还在旅途当中被搭乘他们的卡车司机强奸。这令人窒息的一幕令观者有如面对奥斯威辛。
对父亲的寻找在儿童影片里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惊世骇俗的MTV故事片《迷墙》(导演:阿伦-帕克1981年)里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自幼失去父亲的男孩,对着镜子穿上比他的身躯要大好几号的父亲的军服,他模仿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并且在自己的脸庞上寻找着父亲的印记。父亲已经战死在世界大战,他的童年生活中,父亲是缺席且不在场。可是对父亲的渴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一个公园里,男孩看见一位父亲和孩子手牵着手在散步,他跑过去拉住那个男人的手,被那个男人粗暴地拒绝。男孩反复数次用自己的小手去勾住陌生男子的手,数度被拒绝。影片不仅仅表现了创伤,还表现了愤怒。
相比《迷墙》里错把他人的父亲当做自己的父亲的小男孩,俄罗斯电影《小偷》(导演:丘赫莱依 1997年 威尼斯电影节青年影片奖)中6岁的小桑亚却更为不幸,他也从来没有见过自己在战争中牺牲的爸爸,可是爸爸却在他的梦境中出现过,直到另一个“爸爸”的出现。强壮的托扬叔叔一身红军军官装束,英俊帅气,桑亚最初对他还是很排斥的,可是托扬叔叔很快就迷住了桑亚的母亲,当然,幼小的桑亚很快也被征服了,因为托扬叔叔会玩藏枪的游戏。父亲是有枪的,这在桑亚心中投下了深重的阴影。托扬窃取了桑亚的童心之后,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看似幻觉充满象征色彩的场景,6岁的小桑亚看见火车下面的铁轨上,在战争中牺牲的父亲向飞奔而去的桑亚挥手道别,父亲从此再没有出现在桑亚的梦境里,托扬把他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托扬叔叔其实是一个职业惯偷,他最崇拜的人是斯大林,他以窃取邻居的财物为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贫穷和轻信的邻居,他请他们看电影,看马戏,麻痹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后又去往另一个城市,直到一切败露,托扬被抓住。影片中随之出现的一幕宣告了桑亚的童年的结束。桑亚追逐着警车而来,他不停地摔到在雪地里,又不停地爬起来,他对着镜头喊出了“爸爸”。这个时候的桑亚已经把托扬当做了“父亲”。当桑亚意识到自己是“认贼做父”之后,他的童年已经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影片最后,过着不堪的成人生活的桑亚击毙了一生都在谎言中度过的“父亲”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