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郭军捧着父亲的遗像
姜昆慰问郭老家属
昨天一大早,八宝山第一纪念堂前,到处是手捧黄色菊花的老者和手持相机的记者,老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全宝的追悼会,在蒙蒙细雨中拉开帷幕。
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广播艺术团等单位的领导,苏文茂、李文华、马增慧、唐杰忠、姜昆、朱时茂、笑林、冯巩、张志宽等表演艺术界人士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总政、战友等驻地在北京的艺术团体均派代表前来,到场的相声演员超过200人。侯宝林的女儿侯和马季的儿子也代表家人前来。侯不停地抹着眼泪,说这令她想起了她父亲去世时的情形。
曲艺杂家崔琦写了首挽诗,贴在纪念堂前:“相声泰斗捧逗佳,甘做绿叶衬红花,淡泊名利为师表,风范永垂誉中华。”上年纪的曲艺界人士看到这首诗,均唏嘘不已。
数百名素不相识的市民从各城区赶来参加郭老的追悼会,看到郭老遗容时,他们显得比亲友们还难过。他们围着郭老遗体整齐地摆了一圈黄菊花。家住六部口的李老先生说,他们从小就听郭老的相声,感觉郭老的表演总是能够反映老百姓的事,他朴实、和蔼,就像大家亲人一样,是他这代人心中的偶像。信报记者刘易
相关报道
郭全宝追悼会凸显50岁现象
追悔:透支基本功,老先生还掏得不够!
忧心:表演吃老本,拿什么传给下一代?
现场:“腕儿”们已到知天命之年
记者从堂前转到堂后,发现被记者层层包围的那些名家,大都已到“知天命”的年龄。姜昆,54岁;常贵田,52岁;李金斗,57岁;刘洪沂,55岁;王谦祥,57岁……年轻一点的,冯巩,47岁;笑林,48岁……
北京曲协副主席贾德丰指出,这些50岁上下的演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受过很严谨的科班培训,基本功很扎实,这和老一代艺术家的倾囊相授与积极扶持是分不开的。
在接受采访时,他们都表示要“继承郭老遗志,把相声发扬光大”等等。对此,一位长期在曲艺界工作的业内人士评论道:传统相声不去学,新段子又没有,拿什么发扬光大?一些名家除对春节晚会要上的段子特别重视,以保持知名度外,平时根本不用心学习,甚至连简单的训练都缺乏,更别提像侯宝林、郭全宝一样去体验生活搞创作了,表演全靠吃老本,基本功严重透支,难怪观众不喜欢,难怪“春晚”上相声一年不如一年。
这位业内人士说,50岁,国人眼中的“知天命”之年,许多相声演员到了这个年龄,才产生危机感,在追悼会这种场合,才想起老先生的好。
姜昆:该掏老先生的更多东西
姜昆特意从西藏回京参加郭老的追悼会,在拜别郭老遗体和家属握手时,现场并没有哀乐,但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1976年,姜昆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时,郭老一天到晚和他这样的小伙子呆在一起,被称为“活宝”。郭老教给他二三十段传统相声,都是以前从未听过的。如今姜昆也到了郭老当年的年龄,深深体会到老一代人的良苦用心,想起来既感动又后悔,他说:“我本应该从老先生那里掏出更多的东西。”
郭老去世的这两天,刘洪沂一直对自己耿耿于怀。1999年郭老生病卧床之前,曾把他叫到家里,拿出一盘《学大鼓》,要给他传这段“活儿”,但他没当回事。郭老去世后他才惊觉,自己还没“上”这个段子,可现如今找谁给“说说”呢?刘洪沂痛心不已,感到愧对郭老。刘洪沂说:“现在我们也到了50多岁,完全理解了老先生当年的急切心情,可惜有很多东西没能继承下来。”
怀念:与郭老比有些“腕儿”太躁
追悼会结束后,梁厚民、刘洪沂、崔琦、汪保琦等数十人在一起小聚。谈起郭老这代人,刘洪沂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小学艺,说了一辈子相声,没干过别的,家里连盒火柴都是说相声赚的。”侯宝林、刘宝瑞等都是这样,他们才是“职业相声演员”。
对老先生的怀念很快转到对当今一些“腕儿”的批评上。有人披露,有的“腕儿”特别霸道,安排节目时不让别人上效果好的段子,以防比自己还出彩。有人还透露,许多“腕儿”不但拿不出好的新作品,而且台风很差。郭老在后台从来不开玩笑、耍贫嘴,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酝酿感情,“上台如猛虎,下台似绵羊”。而现在一些人一到后台就侃大山,到处海阔天空地闲聊,然后才漫不经心地上台。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上面提到的业内人士表示,艺术规律不可违背,相声不景气并非市场的原因,关键在于相声界自身,“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0岁左右的相声演员正面临生存和传代双重危机,此时除抛弃浮躁心态,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搞创作外,别无选择。(信报记者刘易/文张成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