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拿《十面埋伏》跟好莱坞商业片比,我觉得那是侮辱好莱坞。好莱坞的电影是俗,可是有人味。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给现在的民营企业定位,叫“非制度化生存”。《十面埋伏》就是非制度化繁荣、非制度化成功。
《英雄》中蕴涵的那种犬儒主义混吃狂捞心态、扑通跪倒的强权崇拜做派,正是世纪之交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十面埋伏》之后,针对张艺谋及其作品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是大多数批评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思维和语境上。对张艺谋这样彻彻底底的商业导演、《十面埋伏》这样彻彻底底的商业片来说,也许只有纯粹商业语境的批评才是有意义的。
当匠人不是罪过
大家好拿“匠人”这个词来贬斥张艺谋。叫我看,电影导演做一个“匠人”并不是什么罪过;不深刻、不文化、不现实主义也不是错。大多数导演在大多数时候拍片就是正常工作、一个活计,大多数电影也就是提供我们日常娱乐的寻常货物,像《角斗士》、《特洛伊》之类,我们凭什么要求每一个导演都是哲学家,每一部影片都是精品?导演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泡茶馆、泡酒吧、泡咖啡馆、泡人。李安在《卧虎藏龙》以后拍了个根据漫画改编的《绿巨人》,也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商业片。这在电影业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没人规定通俗导演就出不得门见不得人了。王家卫也说过自己的电影不过就是超级市场货架上供人挑选的产品。《十面埋伏》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片,只是我不同意拿它跟好莱坞商业片比,我觉得那是侮辱好莱坞。好莱坞的电影是俗,可是有人味;好莱坞的制片商也不会想到使用行政权力清理电影院里的国内国外影片。
不该使用“看得见的手”
《十面埋伏》宣传造势极为强劲,观众和媒体多有指责制片方炒作。不过,商业炒作无可厚非,做买卖就得会吆喝。如果因为炒作走进电影院,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决定。商业社会假定每个人都有判断的智力和常识,商业广告上不会像香烟盒上那样打上一行字幕:广告影响判断力。
但是,还是有别的规矩。那就是商业片绝对不能依靠政府权力来造势、也不能依靠行政权力来清扫空地种自己的庄稼,更不该让老百姓只能吃到一种庄稼。一部影片的资源如果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它的运作模式如果是公平公正的,才能给别的导演和制片人以信心和鼓励,才算公平。经济学上有一个词给现在的民营企业定位,叫“非制度化生存”。《十面埋伏》就是非制度化繁荣、非制度化成功。先清场,然后再让“英雄”上场,哪个进口和国产片能做到?这些支持无论是软的硬的,都很难重复。看看《华氏911》的发行情况就知道,美国的领导干部要这么干,不管是帮忙卖票还是断电,那一定是个“电影门”事件。
批张艺谋是捏软柿子
《英雄》之后,“张艺谋批判”成为一种风尚,其实我也是吃柿子拣软的捏,很多更不好的文化现象我们都视而不见。更重要的是,其实我们自己也都这德行。《英雄》中蕴涵的那种犬儒主义混吃狂捞心态、那种扑通跪倒的强权崇拜做派,正是世纪之交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我自己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活着的。但是,早先的张艺谋是有功劳的,其早期作品中对中国人心理状况、思维、价值观的显现是十分准确的,是我们考察昨天、思考今天的绝好标本之一。
也许就是因为张艺谋早先曾经说过“人活得要有精气神”,后来看他拍出《英雄》这样的片子,我们才会吃惊、才会跟他着急上火。他要是一天到晚就拍片子教育我们“雍正王朝”如何伟大、“康熙大帝”如何为国为民把心都操碎了,大家跟他也就没脾气,没什么话说了。
郝建(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入地狱”也需有实力
我对张艺谋的期待来源于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在玩完艺术、证明自己有玩电影艺术的资本之后,吕克。贝松立刻开始投资拍摄类型片。
艺术家们是耻于言钱的。从这一点来说,张艺谋明目张胆追求票房,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并不是说张艺谋对票房的追求是错的,只是目前来说,张艺谋有入地狱之心,却还没有入地狱之实力。
《十面埋伏》上映之前,我对张艺谋是怀有期待的。这一期待来源于法国大导吕克。贝松的成功先例。爱好长镜头的艺术电影青年们,不可能不知道吕克。贝松。在玩完艺术、证明自己有玩电影艺术的资本、获得艺术电影青年们的认同之后,吕克。贝松立刻改弦更张,组建电影公司,充当制片人,开始拍摄类型片。在好莱坞电影独霸天下的全球化背景之下,吕克。贝松以及他的同志们,使法国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一生机,并不在于长镜头有多长、有多晃,并不在于艺术电影青年们如何五体投地结结巴巴,而是在于电影票房。
票房就是硬道理。对抗好莱坞,发展本土电影产业,不可能依靠一帮只会耍嘴皮子、玩长镜头的艺术片导演和艺术电影青年。你想进电影史,我只想进电影院,他们只会把投资人赶跑,把观众赶出电影院。毕竟电影是一个产业,不是个人爱好。
艺术家们是耻于言钱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并不在于他们不喜欢钱,而是他们不喜欢赚钱,不喜欢为了赚钱而赚钱,也不喜欢拿别人的钱当钱。从这一点来说,张艺谋明目张胆追求票房,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是高声赞美张艺谋拍摄《十面埋伏》的,只是,我没有想到他能够拍得这么差。这部片子几乎具备了类型片的所有元素,唯独缺少作为一部类型电影的核心:故事!
一部电影就是讲述一个故事,其他的真善美好恶丑等等,都必须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之上。类型片尤其如此,在故事完整、自足的情况下,还额外有着三分钟一个高潮之类的要求。在类型片的宣传中,可以突出电影的某一特点,比如电脑动画花了多少钱,女影星露了多少回锁骨,这些都是噱头和卖点,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故事完成而自足的基础之上。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筋骨皮,女影星的锁骨是皮上的毛,伟大的人类的深沉和同情也是皮上的毛。此毛和彼毛,只不过服务的人群不同,此毛服务于大众,彼毛服务于艺术电影青年。斤斤计较于此毛和彼毛的高下,以彼毛打倒此毛,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瞎扯淡。
《十面埋伏》的失败,在于这个故事的拙劣,在于这部电影的筋骨皮的不存在,因而,章子仪的锁骨就失去了靠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回过头去看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等,都改编自小说。小说本身有一个精彩而且自足的故事,张艺谋拿到手里,不需要为故事大纲操心,只需要把故事用镜头重新讲述一遍,在“重述”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华。而到了《英雄》和《十面埋伏》,需要自己起炉灶的时候,就开始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在内地,明目张胆追逐票房的目前只有冯小刚和张艺谋。并不是说张艺谋对票房的追求是错的,也不是说张艺谋应该猛回头继续艺术下去。只是目前来说,张艺谋有入地狱之心,却还没有入地狱之实力。林扶叠(广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