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雷雨》的诗意与挑战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11:00 新京报

  编者按:北京人艺演出的新版《雷雨》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但是有关它的争议和讨论还在继续,而经典话剧如何赢得当代观众的心也是当下话剧界的一大难题。应本报约请,日前,原中国戏剧学院院长、2003年曾执导过“梅花版”《雷雨》的著名导演徐晓钟先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说,这一版《雷雨》的排演结合了曹禺研究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先后花了五个多月,应该说是很严肃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果说演出一切都很理想,那也是不真实的。

手机中的战斗机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章子怡的秘密 P4+液晶,仅售6000元

  曹禺先生1936年在《雷雨·序》中说:“在《雷雨》里,宇宙是如同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中的人物,都有着雷雨之前低气压下的躁热、躁动的心态,人物的内心是在挣扎、呼号、泣血;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生体验和哲思,把现实主义提高到了“象征”的高度并引向哲理的概括,这一切都透露出了《雷雨》诗化的美学属性。

  我觉得,相当一部分演员对这种戏剧情势、人物情感都体验得有些“散淡”了,它使得人物冲突的内在张力和语言的诗意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试想,如果人物没有这种深沉的激荡的内心情感,在周朴园面前,鲁侍萍怎么会讲出箱子里是不是有“五件衬衫”,甚至抑制不住地讲出“衬衫上的那朵梅花?”

  《雷雨》中的台词是作者蕴涵着激荡的诗情,按着诗的韵律写的,不了解这一点,人物的情感、精神就倾泻不出来,剧本的文采也黯然失色。这些弱点,除了理解和体现的差距之外(有时理解了,一下子还来不及找到准确的体现,这是合乎一台新戏上演的规律的),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在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很多从影视过来的演员一下子还没有完成两种表演形式的过渡与转换。然而公正地说,这绝不是今天某一台舞台剧演出独有的问题。

  时代变了,观众也在变。剧场中出现了新的观众,也出现了新的反应。应该说,观众对这次演出的反应是热情的,但也有年轻观众在某些台词和动作上发出窃窃的笑声。这些笑引起我的一种思索:面对着那些对窒息人性的封建主义缺少体验的年轻观众,剧本是否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突出另一个全新的体验角度———“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曹禺《雷雨》中所蕴涵的人的荒诞性,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同样有意义。

  当然,我们可以轻易地批评观众在某些台词上的浅层次的笑声,我们可以轻易地批评他们:“今天的观众素质真低!”但是各种层次的观众对戏剧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这一问题最后可能只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不是观众素质低了,而是我们演出中深沉的、震撼观众心灵的东西浅了。

  徐晓钟(作者为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奥运花絮 
 一米阳光 七 里 香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