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恋》就像是赴内地观光团,流连了一段风景名胜,捎带掺入了一段爱情作料,如果不是有刘亦菲,实在乏善可陈。
刘亦菲的出现,打破了电影界对演技的迷恋。
她的受欢迎说明了一个秀色可餐的女孩,远比拿腔作调的演技更讨人喜欢。
中国电影已经失传了的东方女孩神韵在刘亦菲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女孩身上出现,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过去古人讲“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能看看月之人”,套用这一思维,《五月之恋》有一个可有可无的情节、一份俗套的网络恋情,加上缓慢冗长的镜头,实在是对观众耐心的巨大考验。如果不是有刘亦菲,如果不是那张被浓重画笔勾勒成洋娃娃般的脸,这个电影实在乏善可陈。
不过谢天谢地,十六岁的刘亦菲最终被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支撑起了这部电影。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商业片的环境下,对演员稀缺资源的自觉利用具有多么大的商业价值!
在我看来,《五月之恋》的整个故事就是为了让刘亦菲有一个表现空间:哈尔滨女孩与台湾男孩,借助于网络从虚拟走向了现实,这种构思是近期合拍片中屡试不爽的套路。《恋之风景》中,香港女孩在青岛结识了内地男孩刘烨;《地下铁》中,台湾男孩与内地女孩董洁通过书信来往结识;《中国功夫少女组》讲述了一群台湾少女在内地学习武术的经历。这些影片就像是赴内地观光团,流连了一段风景名胜,捎带掺入了一段爱情作料,不需要任何生活基础,如果追溯起来,《庐山恋》应该是它们的共同前辈吧!
惟一能撑住这样的俗套故事的,就是对刘亦菲这个美女资源的发掘。
刘亦菲的出现,打破了电影界对演技的迷恋。从某种程度上,演技真的是必要的吗?一个徐娘半老的演技高手,是否真的能吸引人的眼球?至少从刘亦菲身上看不出来。她能被影视公司和观众一致看好,甚至连金庸大侠也青睐有加,可见一个秀色可餐的女孩,远比拿腔作调的演技更讨人喜欢。
刘亦菲的出现,预示着中国观众口味的真正转型。
在《五月之恋》中,浓厚的化妆把刘亦菲包装成了一个粉面团团的洋娃娃,一双并不咄咄逼人的眼睛,恰恰多了几分中国女演员缺乏的温柔与内视。中国电影已经失传了的东方女孩神韵在刘亦菲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女孩身上出现,实在值得我们反思。看看韩国女明星,如《爱有天意》中的孙艺珍、《马粥街残酷史》中的韩佳人,包括《明成皇后》中的女主角,都把东方女性处理成十分内敛与内视,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一下子在中国观众中收获了许多拥趸。而《五月之恋》把刘亦菲推上主角位置,为她打造这样一部纯粹展现可爱外表而不是专业演技的电影,实际上,也是充分利用了观众对刘亦菲的持续的热情,并趁热打铁。这种自觉的商业意识,也许就是《五月之恋》最大的可取之处吧!
葛维屏(江苏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