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剧被当做一种新兴形式引入中国之后,我们很自然地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音乐剧。这种首先要求“正名”的习惯思维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的接受能力。昨天,在音乐剧《芝加哥》的专家座谈会上,刘欢等音乐人号召观众以一种开放的角度对待这一问题:先不要问什么是音乐剧,看得多了就自然知道了。
就像张树荣所说,的确,现在一提音乐剧,不少人就有一种心理阴影,总觉得它很
高级、而自己则很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导致观众觉得应该彻底了解概念之后才敢走入剧场。其实恰恰反了,正确的是先看之后,才去思考,才去找答案。
音乐人李海鹰也认为,音乐剧的包容性很大,每一个剧目都有创新性。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你很难具体全面地表述。刘欢也认为,就英国与美国之间,风格就不尽相同,比如《歌剧院魅影》更偏歌剧,而美国更偏重大歌舞和舞台制作。
此外,音乐剧与歌剧,戏曲,歌舞剧,乃至电影都有很密切的联系。你对其他形式的观赏经验的多少,也影响你对音乐剧的认知程度。
所以,专家们都认为打破“到底什么才是音乐剧”这一误区很重要。就比如,你看的电影足够多,自然对什么是武侠片、言情片、喜剧片、黑帮片、科幻片等就会了如指掌。再比如,你长期看欧洲五大联赛,或长期看NBA,你自然就是一位很专业的球迷。目前,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不了解,不是对音乐剧概念的不了解,而是像三宝所说,是因为目前音乐剧只是零星被引进,所以,大家的欣赏经验太少了。
刘欢认为,看音乐剧先不要给自己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先感觉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看芭蕾《天鹅湖》,你感觉跳的很美就行了,没必要懂其他很专业的东西。金兆钧也说,像《芝加哥》有音乐有舞蹈有故事或者满足眼球,或者满足耳朵都行。而李海鹰也说,我们看音乐剧的机会很少,去看《芝加哥》你抱着这种肯定给你的感受是全新的心理,这就足够了。
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音乐剧,戏剧的繁荣程度是难以想像的,数十个剧院每天上演各种风格的作品,一些经典剧目可以一连上演10年、20年之久。与之相比,北京的音乐剧市场生态就差的太多了,不但与欧美,就是与上海,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刘欢说,在KTV、DVD已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舞台、电影院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种重新走进剧院的文化风气,只有观众的观赏经验和观赏需求都成熟之后,我们才可能有成熟的演出市场。在音乐剧热的初期,连续引进《巴黎圣母院》和《芝加哥》这样的经典音乐剧是非常有益的。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