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北京的演出多得“打架”,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就是莎士比亚老人家亲自到北京来,也不过是“泥牛入海”,悄无声息。但《威尼斯商人》的运作,不仅通过赞助解决了全部的演出费用,还卖出了4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更有意味的是,在比较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在由市场、经纪公司、艺术和观众四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外在的艺术买卖的市场环节,竟与沙翁在《威尼斯商人》中提供给我们的戏剧中的商业伦理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只要经过简单的置换,就可以在戏剧的情节与戏剧运作的商业过程之间,演出一出绝妙的“狸 猫换太子”的“新喜剧”。
正如《威》剧中,鲍西娅和巴萨尼奥的恋情是后来一切商业和人格关系的导火索。而在现实《威》剧的操作中,艺术与观众之间建立的相互欣赏与依恋、接受与被接受、戏剧情境与价值提升的关系,在观众对艺术的“购买”(相恋的)行为中,引发了演出市场和演出经纪公司之间的“商业借贷”行为,而最后是观众的选择决定了市场的最终命运。观众对市场操作的“四角关系”的最终确定,正好对应了戏剧中因为爱情的力量,勇敢、智慧的鲍西娅假扮法官战胜了残忍无情的犹太商人,获得了圆满的喜剧结局。
在一般观众心里,“无商不奸”的历史阴影的投照,让所有人都不加质疑地认为演出经纪公司是在市场中兴风作浪、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不义之徒”,但在严酷竞争的演出市场环境中,单个演出经纪公司的力量又是那么的“形单影孤、力不从心”。从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看,演出经纪公司的确是艺术和观众之间的中介桥梁,但在一个演出活动完成之前(在演出开始之前),演出公司之于市场和观众,正是一种“从市场借贷资金、满足观众艺术圆梦”过程的风险承担者,这个身份和位置正好映射了《威》剧中好心的安东尼奥的角色任务。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市场就是一个把盈利作为终极目标、用激烈的竞争作为动力的庞大的“赌博机器”,它对“失败者”的淘汰,就好像夏洛克在法庭上提出的“无情的一磅肉的要求”。如果彻底抛弃人性和道义的衡量标准,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公平的商业判断,完全符合正常的商业伦理。但“市场机器”的运转中就不能肆无忌惮,正像鲍西娅最终带给戏剧的公正一样,观众对市场的选择和参与,最终决定了市场的规模和方向。到这里,结论就非常简单了:作为上帝——观众,是我们现实市场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是现代商品社会的逻辑。(辛明)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