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 国话国际戏剧季:永远的契诃夫专题 >正文

写在戏剧边上:关于《普拉东诺夫》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14:34 新浪娱乐

  [写在戏剧边上]碎片——关于《普拉东诺夫》

  水晶/文

  【1】

  第一场,时间应该是夏季(6月)的中午(12点左右),有蝉的鸣叫声,但舞台后面天幕上的树林是红褐色的秋天景象(象《十面埋伏》里的树林)。后来发现通过灯光其实可以改变树林的颜色,那么,那一场的灯光是不是应该变一变?

  【2】

  大师的处女作,未必是大师的代表作。我不熟悉契柯夫的作品,但《普拉东诺夫》看来远不是一部能被称得上完美的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质是断裂的,辅助角色不清晰,剧情的冲突与矛盾似乎还没有大到要死那么多人才能结束的地步。

  剧终时谢尔盖问:我们呢?我们该怎么办?医生说:埋葬死去的人,治好活着的人。

  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的,也不是针对一个问题给个答案就能成立的。在这部戏中,没有人可以担当得起那个答案,所以那个答案也就自然不成立。或许那是年轻的契柯夫的社会理想,可惜在让他笔下的人物说出这个答案之前,他并没有赋予他们那种能力。

  【3】

  戏太冗长。我不停地看时间,戏开始两小时之后被告知可能还有一小时,吓死了。

  实际演出时间是2小时30分钟,如果控制在2小时以内,戏会更紧凑、更简洁,有些台词,适当加快语速或者换用更生活的语调处理或许会好些。现在的,还是太拿腔拿调了,而实际上演员的肢体和情绪离120年前的俄罗斯又确实有距离,所以不如在形式上和表演上同步地现代,反而能够保持一种观感上的平衡。

  或许把戏的节奏整体调快四分之一拍?既然有那么多冲突和死亡要到来。

  不要等待下一个人物出场,而是在前一个人尚未离开时,另一个已在路上,观众甚至能听到他的脚步与心跳。

  第二场跳舞的人群反复出现,占用了演出时间,却并没有带来恰当的舞台效果,倾斜的地面和摆放的椅子使得演员跳动的步伐更显笨拙局促。如果让他们的声音或身影只在后台或侧台出现,大家都会轻松一点。

  【4】

  其实无所谓救赎与沉沦,无所谓爱与不爱,走与不走。

  戏中的人物,原本并没有他们的生活。更谈不上所谓的“新生活”。

  他们仿佛都为爱情而生,却不知爱情为何物。

  以爱的名义聚集,以爱的名义死,以爱的名义生。但生为何物,死为何物,这个问题尚未解答。

  19岁的契柯夫,看待世界与人的目光,还是简单的,虽然剧情复杂,但只有线条和速描,没有色彩与光影。问题和答案,过程与结局,该有的似乎都有了,但其中的逻辑和等式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5】

  这之前看过王导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哥本哈根》。

  总体感觉是:他关注人物和主题,愿意走入到他们的内心当中去。在舞台形式上有创新,但不过分,力求让形式为主题服务。

  这次有点失望。

  原因或许有三:

  一是前两个戏都只有三个人,相对而言,三个人再复杂,也可以集中火力深入挖掘;而这次是一堆人,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表演空间,要让那么多人都在舞台上立起来,困难就大得多。

  二是契柯夫本身并没有考虑清楚的问题,王导也未必能够推倒重来。而若要推倒重来,那或许又不是王导的风格和偏好了。

  三是太现实主义的戏,容易显出演员表演的程式化和导演手法的庸常,所以有时需要用形式来打破、来弥补。这次的形式创新,仅限于倾斜的舞台,而一刻钟之后,这种视觉上的新鲜感就会消失的。

  【6】

  盗马贼出来时,我问朋友:这是谁演的?答曰:翟小兴。我很意外。他的声音、肢体,都解放了,不再局限于从前的他。他进步了,整场戏里,他和送法院传票的那个小角色最令我记忆深刻。

  相比之下,普拉东诺夫的扮演者,还没有适应他要扮演的人,而在第一幕中不断用手势呼应他人的商人,又太想出戏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每个人,应当找好自己的位置,整体的戏才可能立住。

  【7】

  喜欢墙壁后方两个角上的水墨,有时象树的阴影,有时象烛光里的角落,有时象生活里扑面而来的压力。神来之笔,写意,却又传神。以简胜繁,很棒。

  相反,最后树林升去,天幕上一个绿色的人像四分之三脸,就没必要了。上帝吗?思想者吗?佛吗?都不是。不需要答案,具象的答案化身,就更不需要了。画蛇添足,免了。

  【8】

  谢幕时,众人一一上前,普拉东诺夫躺在光里,一动不动。当最后站立的人离去时,我在心里喊:千万别爬起来!爬起来就俗了!结果他还是爬起来谢幕了。很遗憾。

  如果导演愿意,下一场试试让他别起来,舞台上的光暗下去,独独照着他卧在地上;然后音乐响起来,照着他的光也暗下去。

  听听掌声,看看会怎样?要做,就做彻底些,做纯粹些。

  (最后再要起来,也无妨。呵呵,毕竟面对观众聆听掌声的机会不是太多)

  【9】

  以前我习惯用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评论一部戏。

  其实看戏的时候有很多思想的碎片,最后为了文章的主题,很多碎片要被扔掉,或被我自以为巧妙地串在一起,编织成逻辑和体系,为某个主题服务。

  为什么呢?

  为什么一切都要有主题呢?碎片与碎片之间,哪一块更重要呢?

  就它们自然地呈现吧。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为主题服务,也不为要关照的人与事服务。

  它们只是生命的碎片

  只是碎片。

  【10】

   2004年9月18日,北京,海淀剧院,国家话剧院《普拉东诺夫》,导演:王晓鹰。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章子怡 王菲
 中国式离婚 明星 刀郎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