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昆曲也缺男旦 新十年抢救老剧目培养新人
崔一佳/文
中国昆剧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国昆剧院团纷纷加大了对昆剧的保护力度。苏州昆剧院作为昆 曲发源地的院团,在改革和传承中的大动作也吸引了各界关注。无论是由知名作家白先勇挑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还是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出演的中日版《牡丹亭》,都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集体关注,也在市场上打了胜仗。江苏省苏州昆曲剧院的院长蔡少华还透露,他们今后还打算邀请欧洲的顶级艺术家尝试昆曲。
新浪娱乐:中国的昆曲乾旦(男旦)的发展的怎么样?
蔡少华:其实以前中国的昆曲都是男的演,像“传字辈”(苏州昆剧传习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中国昆剧史上具有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一批昆曲艺人)。 到了现代,有女的能演也许就没有刻意的去培养男旦。当然,也有外界的审美趋向,对男旦不太认同。现在在我们整个的职业院团里面,男旦还真的很少,女小生倒有。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绝对的,只要适合,只要有可能,只要能真正塑造起,我认为一定站得住。但是有一点,要给他的、空间和可能,这是我们想能够尽量提供各 方面的可能性。
苏昆欲邀欧洲艺术家唱昆曲
新浪娱乐:请外国的顶级艺术家演昆曲其真正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蔡少华:怎样让我们的昆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作为人类遗产,它应该是要共享。这种共享我想不仅仅是大家能够来欣赏它,而 是各国艺术家分享去创造的。坂东玉三郎的实践无疑可以带动喜欢我们这种的各国艺术家们来参与实践。有一天,中国的昆曲艺术像欧洲的芭蕾一样在各国落地生根,那个时候昆曲才真正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东西。我们也是不断摸索,怎么跟外国人合作。也正准备要跟欧洲方面合作。
新浪娱乐:是要让欧洲人演唱昆曲吗?
蔡少华:对。正在做这样的一种事业,我们已跟爱丁堡艺术节联系,都在摸索着。我们到了澳大利亚、维也纳、奥地利国家成立了昆曲研究中心,在波克 兰我们开设了昆曲课。我们应该不断地多出去进行交流,示范。我们最希望的是顶尖的国外艺术家能够参与中国昆曲,板东玉三郎的实践,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昆曲新十年又有新要求 抢救老剧目培养新人才
今年5月9日,在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也提出了昆曲这门古老艺术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除了积极做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还有一些新的要求。首先是继承昆曲艺术传统,努力做好昆曲剧目的整理改编和演出工作。包括:做好经典剧目的现代呈现,如《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等;加强濒危剧目的抢救和扶持,如《紫钗记》、《寻亲记》、《绿牡丹》、《比目鱼》等;抓好优秀折子戏的传承,如《折柳阳关》、《茶坊》等。其次,努力使昆曲在继承中焕发鲜活的生命力。第三,培养昆曲艺术人才,建立起薪火相传的艺术人才梯队。另 外,还要加强昆曲艺术理论建设。
国家对昆曲的保护
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引起了海内外对昆曲艺术的广泛关注。十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政策,对昆曲艺术进行了全面、持续的保护和扶持。
2001年12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明确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04年3月,按照党和国家对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指导方针,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昆曲抢救、传承、保护工作。
2005年开始,“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资助全国7个昆曲院团共整理改编上演了45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作剧目和移植改编剧目,录制了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同时资助了中国昆曲博物馆收集整理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
在浙江、上海和苏州分别建立了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昆曲表演仪式人才培训中心和昆曲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五期昆曲创作人员培训班,五期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并在苏州举办了五届中国昆曲论坛,在人才培养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资助全国7个昆曲院团举行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型演出700余场,观众总人数达百万,使青年一代加深了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也使昆曲艺术找到了新的知音。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资助了全国7个昆曲院团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昆曲艺术在海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