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贝罗建议中国多做民族歌剧 学乡土音乐观

2013年01月23日10:20  京华时报

  上周美国著名歌剧导演赞贝罗来京,开始了国家大剧院[微博]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新制作的执导工作。这位大腕级的歌剧导演与北京的媒体见面,波澜不惊的新闻发布会在行将结束时赞贝罗说出了最富观点性的话语:国家大剧院应当多创作一些民族歌剧,千万不能过度“西洋化”。

  赞贝罗与国家大剧院缘起2010年,她为国家大剧院执导的《卡门》是一个成功的制作。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剧院先后打造了《假面舞会》《罗恩格林》《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等,并且推出了《赵氏孤儿》《运河谣》等原创歌剧。不过,无论是西方经典还是本土原创,这两年大剧院推出的新制作赞贝罗都未有机会亲临欣赏。那么她何以提出这个建议呢?

  赞贝罗从早期指导《波吉与贝丝》《西区故事》等歌剧,到近几年担任《美国悲剧》《暴风雪中的马布尔黑德港口》等当代歌剧导演,本土歌剧在赞贝罗的导演生涯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她的成功经验离不开破与立,比如以美国性感女星薇琪·林恩·马歇尔为蓝本创作的歌剧《安娜·尼古拉》,充分融合了爵士乐、流行乐、摇滚乐。成熟的剧本和作曲家清晰的音乐创作取向,使该剧轻易捕获了美国观众的心。

  中国民族歌剧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随之而来的争议。除了2009年《山村女教师》等少数现实主义作品,绝大多数剧本的故事背景都至少在500年前,丰厚悠久的历史似乎成了创作者的避风港,以至于虽然没有明显短板,却总是难以让观众随着剧情起伏,不比《白毛女》那般富于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一些作曲家缺乏自信,始终在考虑如何让音乐适应观众的欣赏能力,致使音乐既不能脍炙人口,更难以引人回味。走出剧场就忘,这是不少当代民族歌剧尴尬之处。

  面对赞贝罗的建议,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歌剧的规律要遵循,故事不能复杂但有欲望的冲突和细节,音乐的主题和动机鲜明、各从其类。此外,民族歌剧的观众首先在国内,民歌、小调、流行歌曲、戏曲都可以改编、借鉴,丰富角色的特点和传唱度。与其以意大利歌剧为样板,不如参考俄罗斯、捷克为代表的民族歌剧发展道路。    (周皓)

(责编: 北极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