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媛》:失传百年芭蕾舞剧重现舞台(图)

2013年05月30日12:39  新浪娱乐 微博
《仙媛》 《仙媛》
《仙媛》 《仙媛》
《仙媛》 《仙媛》
《仙媛》 《仙媛》

  新浪娱乐讯  6月5日到9日,德国柏林芭蕾舞团将首度访华,在国家大剧院[微博]演出由其艺术总监、42岁的芭蕾巨星马拉霍夫(Vladimir Malakhov)编导的舞剧《仙媛》La Péri 和一台芭蕾精品荟萃。其中,《仙媛》2010年2于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当时,马拉霍夫亲自出马,携手36岁的俄罗斯芭蕾名伶Diana Vishneva,分别饰演剧中的王子和仙女。今年2月,马拉霍夫宣布将在2014年卸去艺术总监一职。因此柏林芭蕾舞团的首次访华演出也将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舞团掌门人身份亮相中国。

  人仙恋、东方古国与神秘仙境

  描述《仙媛》La Péri是怎样的一部舞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关这一剧目的资料少之又少,国内更是没有舞团演出过。马拉霍夫从芭蕾明星卡萝塔·格里西的画册中获得灵感,继而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考古”研究,重新编排了这一古老的剧目。La Péri 《仙媛》的剧名像极了另一部芭蕾史上的名剧La Sylphide(《仙女》),很容易让人混淆,而更让人抓狂的是,实际上,在芭蕾史上一共有两部叫做La Péri的剧目,一部是作曲家Dukas创作于1910年左右的短剧,一部则是Burgmüller作曲,首演于1843年的两幕舞剧。

  此次德国柏林芭蕾舞团重新演绎正是首演于1843年的《仙媛》La Péri,弗瑞德·布尔格弥勒(Friedrich Burgmüller)作曲,编舞家让·科拉利(Jean Coralli)将法国戏剧家泰奥菲尔·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的剧本搬上了舞台——东方古国的一位王子阿哈迈德,因为厌倦了挥霍虚度的日子,渴望新的生活。后来一位美丽的仙媛降临到他面前,并向他许诺,只有爱情才可以逾越天地间的鸿沟。La Péri的故事看起来过于简单,脱离时代背景而单看剧情,总显得不那么吸引人。而实际上,无论是人仙恋还是东方古国与神秘仙境,这些元素都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意象。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芭蕾历史上“黄金时代”——浪漫主义芭蕾时期,在《仙媛》La Péri 之前,《仙女》(1832)、《吉赛尔》(1841)等名剧相继在法国巴黎歌剧院演出。其中,编导菲利浦·塔里奥尼(Filippo Taglioni)为女儿、芭蕾舞演员玛丽亚·塔里奥尼(Marie Taglioni)创作的《仙女》(La Sylphide),使足尖舞成为芭蕾舞女演员的重要表演形式,开掘了人仙恋的主题,塑造了一个如梦境般轻盈飘逸、虚无缥缈的美丽仙女形象。而被誉为浪漫主义芭蕾舞剧代表作,得到“芭蕾之冠”美誉的《吉赛尔》的编导之一就是两年后《仙媛》的编导让·科拉利。

  晚几年诞生的《仙媛》显然借鉴了《仙女》《吉赛尔》等经典剧目的诸多元素。首先在角色设置上,《仙媛》与《仙女》一样,都以生活在神秘仙境、拥有超自然能量的仙女而主角,只不过在男主角方面,《仙女》中即将结婚的苏格兰乡下青年詹姆斯,到了《仙媛》中变成了东方古国的阿哈迈德王子。其次在舞蹈形式上,《仙媛》除延续《仙女》的最大特色、继续展现女演员的足尖舞魅力外,仙境中仙女们的群舞场面也借鉴了《吉赛尔》中森林女鬼们的舞蹈。

  人仙恋在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的广受欢迎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世纪的法国,人民刚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大革命,曾经奉为革命最高理想的“自由、平等、博爱”如同燃烧过后的灰烬,随风而散。暴力革命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失望,逃避,充满着悲观情绪。理想中的自由世界对他们而言显得飘渺模糊,无法触及却依然充满诱惑。人仙恋、东方古国与神秘仙境等都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内核,即:冲破理性主义的束缚,追求梦想中的自由世界。

  融入了中东风格的白纱裙

  德国柏林芭蕾舞团对于一部失传已久剧目的复原,并没有停留在对剧情和精神的还原上。曾为该团热门剧目《舞姬》进行舞美设计、擅长奢华风的霍尔蒂·罗伊格Jordi Roig此次被舞团继续委以重任,为《仙媛》打造19世纪复古的舞台风格。从曝光的剧照看,实际上,罗伊格依然借鉴了《仙女》在服装上的诸多元素,这并不能说罗伊格“投机取巧”,而是不得不承认《仙女》对芭蕾服装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当时的舞美设计尤·拉米在对《仙女》进行服饰设计时,突破了宫廷芭蕾的旧模式,让女演员从“贵妇人”笨重的拖地长裙——“鲸骨箍”中解放出来。舞裙长仅过膝,样子像一口吊钟或是一朵倒置的花朵,裸露在外面的女演员小腿看起来线条流畅,极有利于她们充分展现足尖舞的芭蕾技巧。

  材质上,舞裙大致由两种布料缝制,最外一层是手感丝滑、色彩饱和度高的绸子,里面则是用很多层薄纱做成,这样的质地,使舞蹈演员跳起舞来显得非常的柔软、飘逸。舞裙的上身部分是紧身胸衣,凸显女演员的细腰和长颈,袖子短而宽,露出纤细的手臂。在舞裙的背部,尤·拉米还为女演员装上轻巧的小翅膀,使仙女的形象如幻影般游来移去,飘忽不定。

  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类作品通通称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种特殊风格的舞蹈。实际上,这一舞美设计甚至还影响到了当时的时尚界,特别是尤·拉米去掉了以往宫廷芭蕾繁杂的头饰,代之以小白花点缀的清新发式,让不少巴黎少妇竞相模仿,时装设计师甚至推出了流行一时的“仙女帽”。

  《仙媛》的舞美设计延续了《仙女》中“白纱裙”的浪漫主义芭蕾风格,同时也根据剧情中“古老东方”的故事背景而融入了诸多阿拉伯服饰特点。除了王子身边侍女身穿类似“阿拉丁神灯”中人物所穿的灯笼裤外,仙女们的裙装设计也更为大胆,直接借鉴了中东肚皮舞的服装风格,纱裙的位置放低,上衣仅遮双乳,露出女演员的腰肢和肚脐。舞台布景上,罗伊格则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充满古老东方异域风情的华丽奇幻世界。

  芭蕾界的常青树

  《仙媛》之所以能够在2010年、问世167年后重现舞台,要归功于柏林芭蕾舞团艺术总监马拉霍夫的坚持。对于这位芭蕾舞界的常青树,中国观众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当时32岁的马拉霍夫就曾随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来华演出,在经典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

  著名舞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曾专门撰文介绍马拉霍夫,他在题为《男人的芭蕾》中,夸赞马拉霍夫的舞蹈“荡气回肠”,“他天衣无缝的弹跳可以造成悬浮片刻的感觉,他的四肢在半空中轻轻铺展,细细的灯影如碎雪一样落在他肩上,他的脸上有孤芳自赏、性感到无以言说。”在评价他的名作《玫瑰花魂》时,欧建平写道,“他在微茫的灯光中寂寞地舞蹈并且深思,他的动作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那种刻骨铭心的孤独与忧郁的气质叫人想去普希金的诗歌,抑或是遒劲的中国古典书法。”

  马拉霍夫1968年出生于乌克兰,母亲是钢琴家。马拉霍夫四岁开始练习芭蕾,十岁师从俄罗斯芭蕾教育泰斗彼得·佩斯托夫Peter Pestov。1986年他加入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成为该团最年轻的首席舞蹈演员。

  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初,莫斯科陷入一片混乱,舞者的人身安全和营养供给都得不到保障。鉴于这样的危情,以及希望能在短暂的芭蕾舞蹈生涯中有更多机会,跳更好的舞蹈,乃至跳遍世界各大知名编导的代表作,马拉霍夫在1991年岁末随团赴美演出时滞留洛杉矶,并从此开始驰骋国际芭坛。

  1992年马拉霍夫加入维也纳国家剧院芭蕾舞团并担任首席舞蹈演员,1994年加入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1995年春他首次与美国芭蕾舞剧院合作,在纽约大都会剧院进行首演,之后成为该舞团的首席舞蹈演员。同时他也经常在维也纳芭蕾舞团和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

  2004年元旦,由柏林原三大公立芭蕾舞团中最优秀的舞者组成的德国最大艺术团体——柏林芭蕾舞团正式成立,舞团拥有来自25个国家的88名舞者,马拉霍夫荣任艺术总监并兼任首席独舞演员。马拉霍夫的目标是根植于坚忍不拔的芭蕾精神,继承悠久的芭蕾传统,创造出一个最杰出的芭蕾舞团。

  这并不是马拉霍夫的空话,事实上,在受到芭蕾明星卡萝塔·格里西的画册启发,决议将《仙媛》重现舞台时,马拉霍夫不慎在《天鹅湖》的演出中伤到了左膝,那时距离2010年2月《仙媛》首演还有4个月,这样的伤病无疑会对舞者带来职业上致命性的影响。在医生的建议下,受伤之后马拉霍夫停演了几个星期,但很快他又表示不想立即手术,而是按原计划完成包括《仙媛》在内的2010年春夏的所有演出,并将手术日期推迟到了当年6月演出季结束的假期中,那时他已经必须依靠止疼片的药效来完成动作。

  如今,已经45岁的马拉霍夫即将携柏林芭蕾舞团的一众舞者亮相国家大剧院,少年时的同窗,大都结束了作为演员的舞台生涯转入幕后,可马拉霍夫还在舞台上旋转、跳跃。这次,他虽然不再出演《仙媛》,却会在另一台“芭蕾荟萃”上,演出独舞《天鹅之死》和双人舞《公园》,看来,这位芭蕾老将对他自己的身体有着十足的信心。 (徐菲/文)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