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舞台:蒋樾《京剧》的时代纪录

2013年06月26日14:34  新浪娱乐 微博
总导演蒋樾:《京剧》的时代纪录蒋樾:《京剧》的时代纪录

  欣赏高清封面专题>>>

    出品:新浪娱乐   制作:戏剧频道

  责任编辑:闫平

  策划:闫平

  采写:闫平

  图片:王黎 

  设计:稻草人 猫猫杰

  目录:

  壹-京剧情 十年萦绕

  贰-风波处 初心不摇>>>

  叁-捕鱼图 愿已偿了>>>

  2004年夏天,纪录片导演蒋樾率摄制组到南京采访95岁高龄的京剧艺人新艳秋。

  采访没有做成。

  新艳秋年事太高,说话困难,已经不能对谈了。

  蒋樾仍前去探访了孑然独居的新艳秋,并亲手拍了一个长镜头:新艳秋坐在椅子上,镜头慢慢地推上去,蒋樾从镜头里看到窄小的居所、白发的新艳秋、一张干瘪嚅嗫的嘴。

  这个镜头被用在了今年6月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京剧》第六集中。

  这个瘦弱的白发老太,民国时曾被捧为“坤伶主席”、“色艺绝佳”,一张嘴吐珠唾玉、字值千金,和程门祖师程砚秋打擂台亦毫不示弱,红遍了北京、南京、上海。

  “我看到了一个著名的京剧女艺人独自承载的近百年的悲欢离合,也一直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蒋樾从有这个念想到实现,经过了十年。

  京剧情 十年萦绕

  在2004年前后,蒋樾和团队一直在为记录京剧工作着。但当时并不知道做给谁看,只是私人化地拍摄着,因为钱很少,精力主要集中在采访上,拍了一百多人,主要都是老艺人。已经习惯了被遗忘的他们面对突来的采访者,很愿意讲述——科班打戏的伤口、跑码头的周旋、戏校制服的颜色、练功时燃香的气味……

  “这是纯花钱的一件事,做了5年多,此后有一大批老先生就去世了。”万幸的是回忆沾着行行老泪留存了下来,这一批口述历史的资料,被蒋樾剪成了26集纪录片《粉墨春秋》,剪出来以后,蒋樾才意识到根本没地方播出,“但是也挺高兴,我知道它珍贵在哪儿。”

《京剧》在苏州园林拍摄昆曲《京剧》在苏州园林拍摄昆曲
《京剧》在外滩拍摄《京剧》在外滩拍摄

  2012年,蒋樾又重续和京剧的缘分,和此前“记录口述历史”不太一样,他请来非常俊秀美丽的青年京剧演员在故宫[微博]、前门、外滩等标志性景址处开工,拍摄他们穿着戏服、便装,或舞或行,镜头中是一种脱离时空的诗意美。

  因为此时,蒋樾的团队得到了一份来自央视纪录频道的合作邀请,8集纪录片《京剧》即将面世。蒋樾回忆当时“纪录频道问我们有什么选题想做?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京剧,纪录频道立刻就说好。”

  这个机会让蒋樾非常激动,这种情绪也带到了创作中。纪录片中有一集名为《宇宙锋-呐喊》。他给青年演员丁晓君[微博]设计了一个在故宫太和殿外拔剑的动作。丁晓君穿着《宇宙锋》女主人公赵艳蓉的服装说,京剧中没有这个表演。蒋樾就把该集的内容讲给她听——曾经浸泡在耻辱与血汗中的“戏子”,将命运的愤恨化为熊熊火焰,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中攻打江南织造总局的战斗。蒋樾讲得很动情:“不是赵艳蓉拔剑,而是伶人群体在时代中的一次拔剑。你饰演的也不是赵艳蓉,而是京剧历史中这个群体的精神形象。”

  后来,丁晓君看了成片受到很大触动——原来京剧可以放到这样广阔的天地中去展现。

特邀演员丁晓君特邀演员丁晓君

  《京剧》成片先被带到戛纳电视节,在整个电视节期间引起了京剧热,并成了入围亚洲作品关注度前三甲的黑马。载誉回国后,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京剧院[微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盛大的首映仪式。

  首映式满场贵客、名流云集,最后集体大合影时,蒋樾却没有上台,他一个人坐在台下主创席中,笑眯眯地看着热闹的舞台,他和当晚所有人一样兴奋,不过的确还不太适应这种场面。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开播后,《京剧》成了蒋樾个人创作经历中被质疑最多的作品,而他居然在此时选择了“上台亮相”,接待每一个采访者,回应每一个质疑。

《京剧》剧照《京剧》剧照

  质疑最多的是历史“硬伤”:

  比如朱自清的照片被当做周作人;“四大须生”漏了杨宝森,错加了周信芳;谭鑫培是否真有四品顶戴等等。

  纪录频道和京剧界专家们站在文化事件的角度,表现得颇为宽容:“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啊!戏迷能以讨论的形式参与到播出过程中,是件好事儿。”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把《京剧》的播出称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于少非打电话宽慰蒋樾:“甭管说什么,我这一周就听见一件事儿——‘京剧、京剧’,跟下了场暴雨似的。”

  但蒋樾陷入到一种无法解脱的焦虑和懊恼中,他极其不满自己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那张照片出来后,我们所有人脑子都闪了一下,还说怎么跟中年周作人不一样呢,年轻时挺漂亮呀,但谁也没有怀疑,结果就错了嘛!”

  “前后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这太熟悉了啊,周信芳是我脑子给驴踢了写进去的,结果我们和专家组一起看了2遍片子,楞没发现!”

  蒋樾后来跟团队同仁说:“别太自信,京剧界有句戏谚是‘(演)戏带三分生’,说得太智慧了。”他通过媒体向提意见的观众表示感谢,并在第一轮播出后,推掉了所有事务开始集中修正错误,“要不然连觉都睡不着”。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也是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的主编,《京剧》的这几位导演,在他眼中是国内最严谨的纪录片导演。但京剧的孕育、成熟阶段少有文人参与,因而流传的文字资料十分匮乏,考证京剧历史事件,让所有京剧研究者都感到很艰难。《京剧》的解说词中出现了“大概”、“也许”这些不确定的状语,蒋樾也理解撰稿人的无奈。京剧早期的文字史料少,民间传说多。谭鑫培获得四品顶戴在清宫档案中没有记载,但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却把故事传到了今天。蒋樾不希望忽略这个内容,他认为,京剧从宫廷走向市井,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俗文化,这些俚俗传说从一开始就长在京剧血脉中,密不可分。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