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从伦敦到维罗纳,从萨尔斯堡到佛罗伦萨,全球纪念歌剧大师朱塞佩·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的活动如火如荼。在中国,在“威尔第万岁!”(VIVA VERDI!)口号的感召下,国家大剧院一系列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演出也应运而生。
今明两天,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世界级大师乌戈·德·安纳打造的威尔第200年特别献礼——威尔第“折子戏”音乐会上演。这台集结10位著名的华人歌唱家以及3位意大利优秀艺术家,曲目选自威尔第24首著名唱段出现在节目单上。著名影视演员张国立也将登台当起这场音乐会的义务讲解员。9月5日至8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将再度上演。世界著名歌剧演员罗伯托·阿罗尼卡和罗伯托·福隆塔里携手华人歌唱家戴玉强、和慧、孙秀苇、廖昌永和郭森,缔结梦幻明星阵容。
曾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
1813年10月10日,一个男孩在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旅馆主人兼食品商,虽然没有渊源家学,但这个孩子从幼年时期就显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分,父亲便送他去家乡的管风琴师那里学习音乐,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一代歌剧巨匠由此诞生了……他就是作曲家威尔第。
在威尔第88年的生命中,他的艺术创作贯穿了19世纪的大半个世纪,共创作出26部歌剧。即使历史走到了21世纪,属于19世纪的威尔第的名字依然被歌剧爱好者们崇敬,他的作品依然雄踞于世界舞台。今年是威尔第诞生20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向他致敬,向他崇高永在的音乐致敬,向他永远不会离去的身影致敬。
“很多大师常常在死后获得名气和受到世人的尊敬,生前他们的艺术往往不受理解,生活也很落魄,但威尔第是罕见的在有生之年既有名气又富有的大师”,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朱塞佩·库恰这样评价威尔第。有意思的是,记者连续问到两位专业人士,他们对威尔第的评价和库恰惊人的一致。
不过威尔第在成名之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起很多出生于艺术世家的人不同,威尔第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但威尔第幼年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迷,在他8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在教堂里做弥撒时看到小威尔第对管风琴如醉如痴的样子,便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台旧的斯比奈风琴,因为便宜,那琴本来已经是破烂不堪了,谁知沉默的他迷上了那台破风琴,整天疯了似的在上面弹奏,没过几个月琴就让他给弹得彻底散了架。威尔第是教堂合唱队的一员,他参加小教堂的弥撒仪式,第一次听到管风琴的演奏,美妙的天籁令小威尔第如痴如醉,以至于神父命令他拿水的时候他都浑然不知。可怜的小威尔第被神父推下了圣坛,当场就昏迷不醒。然而小威尔第正是因为这次经历,立志要学习音乐。
威尔第的父亲很开明,也很为儿子的音乐天分感到高兴,于是送他到家乡的管风琴师那里学习音乐,并且在他12岁时将他送到了距离米兰不远的布塞托去读书。
在布塞托,威尔第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也是他后来的岳父安东尼奥·巴雷奇。当威尔第18岁时,巴雷奇出资将他送到米兰音乐学院深造,但是由于威尔第的钢琴功底差,理论知识也不够等原因,他被米兰音乐学院院长拒之门外,但他并没有放弃音乐。威尔第在米兰的两年中,请私人教师教授作曲与配器,并开始创作歌剧《奥贝尔托》,修改后的《奥贝尔托》于1839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广受好评。
一度成为了意大利精神代表
库恰和威尔第同为意大利人,他对威尔第的了解比其他国家的人有更深切的感受,他认为威尔第在世时能够名声和利益兼得,除了艺术水准高之外,对他个人发展有极大帮助的还有当时意大利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威尔第是在29岁创作了歌剧《纳布科》之后迅速蜚声全国的,他当时获得了几乎所有民众的喜爱,也赢得了很多剧院长久而热烈的邀约,自然也赚得钵满盆满,这部戏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唱出了民众的心声。
在1840年到1860年之间,是意大利历史上残酷的反动年代,法国与奥地利的先后统治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强烈反抗。当时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是不存在的,意大利的区域分成很多小块,由伯爵侯爵们各占一方,而且很大的领土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在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下,意大利人心里有强烈的统一愿望,各个小国的国民也有统一的诉求。此时威尔第的《纳布科》上演了,他在音乐中表达了对统一的要求和对国家的热爱,虽然《纳布科》中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甚至是想象中的国度,但其中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压迫的民族和民主精神让观众深感共鸣,剧中有一首合唱《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受到观众的狂热欢迎,歌剧散场后,人们从剧院涌到大街上,高唱这支歌曲游行。
《纳布科》的音乐样式也非常新颖,据当时的报道,《纳布科》在彩排时,由于音乐的奇特与新潮,当时剧场里进行演出准备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工匠和画师,都被听到的音乐打动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去观看彩排,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看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剧场内部工作完全停止。第二天,歌剧正式公演,米兰人争着去看演出。米兰市民向来自诩歌剧欣赏水平很高,却都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音乐所折服。他们马上断定:一个真正的天才诞生了。威尔第自己也认为:“随着这部歌剧的诞生,我的艺术生涯才真可谓开始了。”
在这之后,威尔第的音乐一度成为了意大利民族精神的代表,而威尔第本人,则被意大利人视为统一意大利的精神领袖,连他的名字,都被认为是全国统一的象征。在城内城墙上,曾写有无数的“Viva Verdi”(威尔第万岁),隐含着“意大利国王V·I万岁”的意义,因为Verdi这五个字母,正是“意大利的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勒”一语的缩写。
“威尔第万岁”,既歌颂了这位作曲家,也表达了人民对坚决驱逐外国侵略者、统一意大利的国王的拥护。
事业登峰造极生活很不如意
虽然在艺术上获得如此高的声望,物质上也非常丰厚,但生活对威尔第还是不那么公平。威尔第28岁时就遭遇了连续失去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痛苦。在威尔第生活的时代,欧洲的医疗条件很差,儿童的死亡率很高,诞生的孩子每三个中就有一个会夭折,成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50岁左右。威尔第最先失去的是他一岁的小儿子,紧接着两岁的小女儿也因病死去了,威尔第的妻子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也身患重病,不治而亡。至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带给威尔第巨大的打击和伤痛,接触过威尔第的人都觉得他性格并不好,给人感觉非常难相处,不通情理,极端完美主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28岁这年生活上的打击,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威尔第的人生中有不少情人,其中最重要、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朱塞比娜·斯特列波尼,威尔第到巴黎发展歌剧时遇到了朱塞比娜,她是红极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曾帮助威尔第的事业。但是因为朱塞比娜私生活上的不够检点,他们的爱情并不被威尔第的父母和邻居理解,于是威尔第带着朱塞比娜搬进一所乡下的农庄,过着与外界隔绝的隐居生活。但是当地居民也为朱塞比娜感到耻辱,在往后的几年里,她成为小镇人们说闲话的对象,饱受冷言冷语和人际关系的孤立。
威尔第和朱塞比娜交往多年,一直到70多岁才和威尔第结婚,但是朱塞比娜却没有从威尔第那里得到任何财产,威尔第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给了他收养为养女的侄女,直到今天有关威尔第家族的一切都是从他的侄女的后代传下来的。
威尔第是个奇怪的人,这位创作出《阿依达》、《茶花女》、《欧那尼》、《游吟诗人》、《奥赛罗》……将19世纪意大利浪漫乐派的歌剧艺术推向顶峰的作曲家,在填写自己职业栏的时候,从来不填“作曲家”,而是“种地的农民”。他在歌剧创作上收获了不少财富,拿着这笔钱,他离开了米兰,跑到他最喜爱的乡村,去买田地和猪圈,过着真正农民的生活。他在乡村亲自种植遍野的蔷薇,养殖野鸡和孔雀,并让它们繁殖出一窝窝小崽。他还养了起名叫做卢卢的狗;他还想培育叫做威尔第的新品种的良马,为此到农村的集市像模像样地去挑马……没有一个音乐家如威尔第一样真的把乡村当成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宿,而和城市如此格格不入。
威尔第很慷慨,他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不是哪部歌剧,而是自己出资在米兰建立的退休艺术家疗养中心,让生活贫困的艺术家在这里养老。这个机构特别伟大,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全部由威尔第基金会出资。
当然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威尔第对音乐的影响还是最大的。如今每个歌剧院每年排期表上都有威尔第,很多歌唱家更是因威尔第的歌剧而出名。库恰的妻子便是一位歌唱家,她就是因为与帕瓦罗蒂主演《假面舞会》一炮打响的,给她开启了一段非常美好的事业,她要感谢的正是威尔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