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伏生》首演:中国式活着或死去

2013年12月27日10:30  新浪娱乐 微博
《伏生》首演秦海璐助阵 《伏生》首演秦海璐助阵
《伏生》首演辛柏青助阵 《伏生》首演辛柏青助阵

  新浪娱乐讯 中国国家话剧院年度压轴作品,王晓鹰导演《伏生》12月25日下午三点为庆祝中国国家话剧院组建12周年,正式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帷幕。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及中国国家话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悉数出席。

  当天下午,历时近40天排练后的《伏生》正式揭开面纱。该剧将于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1月5日登陆跨年档期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9场,同时作为献礼院庆剧目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全年演出完美收官。  

  保书与保命 人生之困境    

  《伏生》该剧讲述了秦时统一天下,伏生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随着时间的发展,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伏生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下来,得以免受焚烧之祸。为用个体生命扛起文化坚守,当坚守看似终得圆满时,伏生又受到了来自家庭和世俗的诋毁。       

  剧中,伏生把要保护的书籍放在肚子里,他将书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王晓鹰导演表示,话剧《伏生》最大的戏剧性在于,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同书籍融为一起的时候,他自己都会始料未及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他的生命遇到威胁,那他该怎么办,更加尖锐的矛盾在于他用保护自己生命的方式保护书,他很可能危及、伤害他至亲的生命。最终,伏生选择了保护文化,走进了人生的极致困境。      

  活着或死去 英雄的决断      

  《伏生》全剧充溢高贵的文化致敬感,伏生走入人生的极致困境中,在活着或者死去中两难抉择,终其选择了高贵的活着,以将满腹诗书文化保存下来。编剧孟冰谈及伏生其人时表示,苏格拉底没有逃出雅典,王国维失去精神支柱五年后跳湖自杀。屈原、老舍也都无一幸免,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士大夫死去了。但我们很少看到伏生这种活下去的士大夫,活着往往比死去更难,只有活着,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       

  导演王晓鹰表示:“《伏生》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其实与生命有关,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认识并去保护。剧中的伏生把书与生命融为一体时甚至将自己放在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中,作为一个文化人和一个父亲,他该如何去做,最后他选择了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这个时候,文化的保护成了一个背景,困境中的人格力量显现了出来。”

  儒家与法家 思想的交锋         

  全剧两个小时的时长中,伏生及李斯这一对戏剧矛盾的焦点之间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歇。伏生好酒,是性情中人;李斯严谨,遵从法家的威严。由侯岩松、涂松岩分别扮演的伏生和李斯是本剧最为关键的两个人物,伏生保书,李斯焚书;伏生坚守儒学,李斯力撼法家;伏生妻离子散,李斯脑袋分家;李斯的步步为营最终也无法阻挡伏生的棋胜一招,侯岩松和涂松岩精湛飙戏,让伏生与李斯的对决从最初的“螳螂捕蝉”变为后来的“黄雀在后”,进入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飙戏状态中,最终展现灵魂斡旋。   

  剧中伏生与李斯在走到人生垂暮之季,二人回望一生,李斯原以为伏生对他恨之入骨,伏生却心如明镜,他深知李斯并不是坏人,所谓功过也都是历史使然。他与伏生争斗,也只是法家儒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交锋。正如李斯所说,“我烧的不仅是儒家,烧的是诸子百家,为的是让秦朝的文化光耀千秋,让法家思想发扬广大。”让伏生与李斯血肉丰盈地呈现在舞台上。

  道具与舞美 还原旖旎秦汉    

  在《伏生》首演中,该剧由青年演员构成的歌队表演也是推陈出新。奴隶、家具、书籍、儒生、大臣等角色均由歌队演员通过面具迅速奇特转换表演,对于舞台调度艺术的灵活应用、服饰面具的丰富结合都让歌队演员的表演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伏生》自然韵味悠长,厚重广博,《伏生》之酒,是伏生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是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伏生》之书,是四书五经的儒学典籍,是儒学与法学的激烈博弈,是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伏生》之乐,是奴隶压抑的哀乐,是儒生习经的诵读,是沉冤得雪的华音。此外更有陶俑、丹药等符合秦朝年代的元素,为该剧的文化意味注入厚重历史的气息。全剧透过伏生其人与其一家、与其追随一生“亦敌亦友”大臣李斯的人物视角,折射生命与文化的宏大命题。(tg/文)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