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侠”的产生不仅是技术层面“合流”的结果,更是东方武侠文化与西方英雄主义“合流”的成功。
“武侠电影具有鲜明反对权威的精神,也是一种励志、上进的精神象征,这与美国西部片的开拓、进取、正义等精神殊途同归。如果西部片是美国精神的象征的话,那么,我就觉得武侠片也是中国精神的符号之一。而这两种精神,在新的语境下自然地进行了重新理解
和融和。”
《英雄》是张艺谋第一部成功的转型之作,也一并把中国功夫片带入了全球市场。而功夫片在全球的气候,引起了西方制作商的注意,让他们加大了对中国功夫的引用力度。最典型的如《黑客帝国》、《杀死比尔》。
北京电影学院徐皓峰教授认为,这种现象是全球化下“文化符号的彼此借用”。比如在梅尔·吉普森导演的《基督蒙难》结尾时,便借用了悲凄的中国二胡。不过,这并不影响西方人的观影兴趣。西方人大都不明白“武侠”“江湖”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消费的无非只是那些打得天花乱坠的中国功夫。
饶曙光也认为,“西方人在影片中使用中国功夫,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认同我们的武侠文化。他们看到中国功夫既然成为时尚,便借用中国功夫去演绎美国精神,而功夫只不过是他们卖产品时用的一个‘壳’而已。”
马中峻:武侠还不是主流
“如果以传统为界,我认为《七剑》便是一部具有‘新武侠’意义的电影。”《七剑》制作人马中骏说。
时代人物周报:与徐克合作,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马中峻:他身上那种年轻人才有的激情,他的创意和点子无穷多,尤其是对武侠的痴迷。在武侠电影方面,他应当算是大师级的人物。到了“大师”这个地位时,一般都会守成,但他却永远处在创新与突破的状态中。
时代人物周报:你认为他突破的是什么?
马中峻:我觉得他不仅是对武侠世界的突破,在人文等各个层面,都想有所追求。他创造的是一种“新武侠”世界。
时代人物周报:你对武侠电影进入世界市场有什么图谋?
马中峻:我常和欧美、日本、韩国的电影从业者谈论中国的武侠片。其实,从全世界范围看,武侠片还是一种“小众”文化,不是主流,更不是强势文化。
时代人物周报:那好莱坞刻意融和中国功夫又说明了什么?
马中峻: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好莱坞不管是请李安、吴宇森还是徐克,意图其实很简单,就是想丰富一下好莱坞原有的文化结构,而不是让这种文化成为他们的主流,武侠文化也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主流。
时代人物周报:从你们制作人的角度,如何化解这种局面?
马中峻:首先,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本国的市场,就是把故事、人物与本土的关系描述好。其二,把我们武侠文化所有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把亚洲的市场做好,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有自己的声音。
张伟平:拍武侠片成为了我们的抱负
“张艺谋拍完《英雄》与《十面埋伏》后,他在国外市场的号召力与名声前所未有的大。我想,这就是武侠片与商业片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因为看的人多,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美元背后站的是什么?站的都是人。”投资人张伟平说。
时代人物周报:从投资者的角度,你认为张艺谋的武侠电影与传统武侠片有何不同?
张伟平:张艺谋做了很大胆的尝试。比如甄子丹与李连杰的那场戏,他们是在意念之中完成对决的。从画面和内容,我觉得它已经升华了,不同于原先武侠电影中那种市民式的打斗。从大的剧情设置,它也告别了原有的那种国仇家恨、以怨报怨的哲学境界。同时,《英雄》还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
时代人物周报:比较一下《卧虎藏龙》与《英雄》,你会如何评价?
张伟平:我觉得《卧虎藏龙》与《英雄》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他们精神境界的升华。
时代人物周报:那你对《十面埋伏》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张伟平:遗憾倒是没有,不过,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它在文学层面、叙事手法上的弱势。其实,当时我们看完了样片后,便都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我们是商业片,所以不能在没放映之前,就先自我检讨一遍。
时代人物周报:武侠电影今后会成为你的投资重点吗?
张伟平:对,肯定是。
时代人物周报:你认为武侠电影会不会成为世界主流类型片?
张伟平:这很难说。但是我想如果拍出好的武侠片,可能会成为一个时间段的主流话题。中国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这使得我们有很多的人物故事、素材、想象力可以拍出好的武侠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