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 周一 晴
早八时起。去靠近川口站的某小餐馆吃早餐。附近有家书店,可能为川口之最,但要十点半才开门。十点四十分,一众人搭电车去神奈川县川崎市采访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车行近两小时,需转车。途中无聊,琢磨东京电车站名,有饶富诗意者,如日暮里、秋叶原、莺谷、浅草、上野等,虽然未必尽皆名副其实。比诸香港尤其中国,东京电车几无高声喧
哗自以为是者,亦较少旁若无人使用手机者,即有,多是埋头手机游戏或发短信。优先席上有一告示,请周围乘客主动关掉手机。至于是否人人遵守,暂无更多机会详察。东京人神色多冷漠,拥挤时,优先席常常满座,纵有长者,亦不见人让位。或坐或站,看书读报者不少,亦有看八卦周刊与漫画者。电车中日人读书,常用素朴纸封将书包起,未知是否买书时书店赠送,或是另外购置。窃以为可能有两大好处,一是保护书本,二是保护读者隐私,至于揣测是否正确,不得而知。
佐藤忠男现为日本映画学校校长(副校长尚有名导演原一男与编剧兼导演池端俊策),该校由导演今村昌平创办于一九七五年。今村昌平可谓当今日本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然而据佐藤在中国的出版代理人某女士说,今村老矣,深居简出。佐藤与某导演早已约定会面时间,不意我们却提早在川崎站内某Café撞见。先生满头银丝,带眼镜,着西装,但未打呔,说话时略显矜持,不过后来去到映画学校说起中国电影却神采飞扬,判若两人。鄙人所提问题,行前早经数人拟定,实则官样文章,毫无新意,无可奈何(加之采访时间有限,想临时提及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亦无可能)。行前听某君说,当初田壮壮《蓝风筝》于东京电影节夺魁,后在中国被禁,佐藤曾仗言,抨击中国当局打压艺术家。今次问他最欣赏的中国当代导演,仍是提及田壮壮的大名。佐藤并说他喜欢的中国当代电影为《小城之春》与《鬼子来了》,前者可以见出从前中国文人的生活,后者可以感受战争带来的苦痛。我问佐藤现况,答曰大致三桩事务,一是执教映画学校的世界电影史课程,二是继续写评论,三是继续看电影,看世界各国的电影。又:中国的男演员,佐藤忠男最喜欢石挥与赵丹。佐藤忆赵丹,话当年他往中国,见人人都穿毛装,惟有赵丹不穿。当时赵丹已入院,尚与佐藤喝交杯酒。
出了日本映画学校,赶紧搭电车回浦和。连日奔走,疲累不堪。见东京人于电车内打盹,无论学生抑或上班族,常有低头随行走的电车东倒西歪左右晃动者,不禁亦昏昏欲睡。有时到站,听到短暂的音乐与报站声,睁眼看窗外的夕阳,却想这车最好不要马上到达目的地。
在东京都内某电车站转车,见月台上一只鸽子信步徘徊。日本女生的校服裙超短,听说都是自己剪短的。内八字的腿太多,微微向内弯曲,或生活习惯所致。总体而言,日人着西装自有一番气度,不单因为cutting与搭配比较讲究,亦因为气质与整洁的习惯使然。
到了浦和,尚有一个多小时空闲,因为演员香川照之的采访要晚上七点才开始(他从东京来)。于是独自闲逛浦和市街。酒店旁一书店,可能为小城之最,共两层,二楼有两排英文专架,却是无甚好书,如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底楼,将新版《Harry Porter》摆在显眼位置。到一楼翻荒木经惟写真集,《东京日和》、《冬之旅》等等,都是熟悉影像,喜欢那些东京小街的静照,然而想了一阵还是没买。日本小城的街道,地砖铺得整齐,一块块踩上去都实实在在,不会有中国地砖的松脱,尤其下雨天,行人常常踏出两脚污水。中国的大都市,远看可能已经不输海外,但只要走近,差距仍是天远地远。
香川与导演小栗康平的养女七点钟到来。小栗养女曾负笈北京,能说流利中文。同行问完香川,一并亦采访了小栗养女。小栗康平为日本不可多得的独立电影人,八十年代以处女作《泥之河》成名(改编自作家宫本辉的小说)。小栗作品中国难觅,数日前才于北京看了《泥之河》录影带,电影反映战后平民的喜乐与悲愁,印象较为深刻。听小栗养女说,乃父除了喜欢小津安二郎,国外导演最喜欢的是Otar Iosseliani与波兰的瓦依达,倒是出乎意料。明日要去东京采访小栗,不妨问问其中原由。
回川口晚饭。本想看看附近那间百圆店,饮完啤酒出得餐馆却已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