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市川昆:向不可能电影化的题材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09:50  新浪娱乐

  市川是一位彻底热衷于影像技术的导演。很难有作为导演而不关心演出技术的人,对市川而言,从关心技术上究竟能否把这个题材电影化而至试试看所推出来的作品,显著地占多数。把剧中人物统统当作文明的批评观点推论出来的几个观念的具体物,而以抽象化来推动他们,诸如在当时是很见的前卫性讽刺喜剧《蒲山》(1953),《亿万富翁》(1954)、《客满电车》(1957),想以映像把陷于穷途末路的人的志气所在捉住的《野火》(1959),破天荒尝试以猫演戏的《我是猫》等,可用才气焕发来形容。即使像《雪之丞变化》这样剑术的古典题材,经过他的手处理,就变成如何才能把陈旧的剑术改换成像摩登的画刊设计一般给人家瞧热闹的试探。

  当然,这类的野心之作并非部部都成功。有若干灿烂的作品,如《野火》这部杰作,有些太偏重于创意。虽然简明而富于创意,但不让人感到有实验味道的若干作品,诸如《日本桥》(1956)、《弟弟》(1960)、《少爷》(1960)等,都是曾令笔者神往的作品。

  除此之外,市川也拍过喜剧、通俗剧、动作片。本来在动画制片厂开始工作,因此处女作是短篇动画影片,后来的失败之作《托波吉就的钮扣战争》(1967)是长篇木偶电影。

  在这些尝试多样试验的作品群中,有显著地凭借才气而只追求技术性可能性的毫无内容的影片,也有不少只针对商业上成功的轻薄作品。但除了毫无价值的一部分作品之外,并不能说没有把这些多样作品以一贯之的把市川作为作家的着眼点。他的作品,形式比内容显著,所以难于归纳把内容以一贯之的东西。但勉强说起来,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就是把像心或气魄这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形而上变成画。当然,如果这么说的话,优秀的电影作家也可以说都在做这种工作,这就像没有说一样。下面就作品加以具体的说明。

  市川的剧情片处女作是改编野上弥生子的小说《真知子》的《花开》(1948)。以战前思想混乱时代为背景而描写年轻女性知识分子的爱情与生存问题的严肃作品。笔者记得大致看起来整整齐齐的,但会让人感到有点过分深刻的样子。比起作品本身,从女主角隔壁的精神医院时常传来的痛苦呻吟声,可感到作者想抓住那个时代的精神苦痛的意图。这段由饭岛正所写的批评反而给人印象很深。

  这使笔者悟到也有这样的看法,这么一说,其相继拍摄的《热泥地》(1950)、《无国籍者》(1951)、《无止境的热情》(1951)等作品,看起来只是通俗剧的内容,但是主角们以过分悲哀的表情与身段演出“灵魂的呻吟”一般的东西,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

  市川以技巧家受重视,是从《情侣》、《被偷的爱情》(两者均为1951)、《结婚进行曲》、《幸福先生》、《触脚的女人》(均为1952)等都市调风俗喜剧开始,这种倾向直至把森本薰的戏曲搬上银幕的《爱人》(1953)达到巅峰。这部很像美国式喜剧而具有平滑流畅的韵律感与装模作样的台词的电影,很能娱乐观众。

  他一面以这些作品示范过去老导演所没有一种卖弄式的轻薄威势,一面拍摄如《班加湾索罗》(1951)、《年轻人》(1952)一般,在一见之下只是普通爱情通俗剧之中,包含着像在倾诉精神渴望一样的真挚表现的作品,而大家都认为这些作品继承了处女作《真知子》的衣钵。然而这种倾向在《蒲山》(1953)中变成了一种明确的形态。

  如果粗略的分类的话,《蒲山》与《爱人》都可属于喜剧一类,但《蒲山》跟具有流畅韵律与平滑感触的《爱人》几乎是对比性的作品,它是一场一场,一个镜头一个映像都各自独立,而分别刺痛观众的头的不可思议作品。这部影片籍一个贪污的预备学校教师(伊藤雄之助饰演)被周围弄得团团转后摇晃彷徨的情况,来描写以韩战为契机,在战后民主主义的各种改革一旦停止时,使旧事物陆续复活的所谓反过程世态,不经说明或推论的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此市川与其编写剧本的夫人和田夏十可说捉住了独特的电影做法。在这部影片中,他们放弃了把提出的问题经过描写与具体说明而加以价值化的一般做法。作者只是把他们所不能了解的疑问并排出来。结果把一连串的现象当作不了解的事情去问,而浮现出作者从此寻求可令人领会的答案的精神所在。从以说明为目的的影像转入以追问为目的的影像。但这并不是向观众追问,而是向现实本身询问“你是谁”的影像,这种影像的捉住法始自这部作品。

  在市川的作品中,时常出现使观众觉得“这是什么?”的影像。这些有时看起来显然是故弄玄虚,有时看起来像是一幅讽刺画,有时看起来不过是单纯从视觉联想而来的毫无意义的样式罢了,这些大概是在某种程度上可真是像这样的东西。但不管如此,常常从这种范围突围而把不可解的东西影像化,而有把寻问这种不可解的意义本身变成一种由映像形成的禅问答,而至求道性形而上性意念的瞬间。

  原文刊于佐藤忠男《日本电影的巨匠们》中市川昆一章

  台湾志文出版社1974年3月

  廖祥雄译

  于帆整理并校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