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影视作品里的中国纪事:渴望(1979年-1989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10:07  新浪娱乐

  1.渴望(1979年-1989年):

  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渐延续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其中,按照改革开放的程度及人民生活的经济状况而言,大致分为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深化期,及新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时,农村土地政策、城市的工业体制改革,都是重点,个体户经济、私营经济这些当年被规范化的私人经济逐渐复兴,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也逐渐兴起,这些都成为了八十年代的种种社会特征;而“人的发现”则是这时期思想解放的最大收获。

  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也经历了艺术探索与观念转化、现实主义回归、商业化尝试三个阶段,电影从此前的政治禁锢里挣脱出来,不但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叙事上也摆脱了大而空泛的政治说教,回到了电影本身。

  八十年代涌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电影,便是对当时的人们生活情况的反映。包括《布谷催春》、《喜盈门》、《飞来的仙鹤》、《乡情》、《乡音》、《咱们的牛百岁》等,主要是反映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或城市的生活现象,如《咱们的牛百岁》,影片依然出现了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人物形象,但他所带领的五个农民则比较复杂化,反映出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喜盈门》、《布谷催春》则侧重于比较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正剧的作品反映这时期的农村生活变化,像《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都是从当代女性的生活为角度出发;而九十年代末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描写八十年代初生活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对城市的冲击成为反映八十年代生活的另一个重点,如《雅马哈鱼档》、《二子开店》、《大桥下面》、《逆光》、《顽主》、《血,总是热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给咖啡加点糖》、《遭遇激情》、《浪漫的事》、《与青春相关的日子》等,张良导演的《雅马哈鱼档》反映了八十年代初广州经营鱼档的个体户生活情况,而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顽主》更是八十年代的“游戏人生”,以极具喜剧色彩的各种元素(以颁发XX大奖的那场戏)混杂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时期商业冲击下的都市人生——以此对比的是,根据铁凝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则表现出农村少女对于城市的向往。而根据柯云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星》,以李向南的处境为主线,表现出当时中国的种种社会现象、现实困境,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商界》、《大酒店》等则反映出当时的商业梦想。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描写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变化的,如《邻居》、《人到中年》、《黑炮事件》、《一地鸡毛》等。

  而贾樟柯导演的《站台》,是直接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反映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史诗片,从影片开场在舞台上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到后来四处奔波唱《站台》,时代的一个个流行元素不停地变化着,而影片结束前的一段黑场,则以无言的方式表达出人生的某种变化;电视剧《渴望》成为九十年代初人们回顾八十年代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剧中蕴含了普通老百姓在艰难的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