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影视作品里的中国故事:美丽新世界(1990年-1999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10:07  新浪娱乐

  2.美丽新世界(1990年-1999年):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转型加速期,改革开放的大局已经稳固并朝着纵深度发展。其中,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将经济改革推向了另一次高潮,当年10月中共第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再加上后来的国有制企业改革等措施,可以说是一步步的推进改革的深化。

  电影业方面,就如研究者周星所说,“90年代中国电影变化就在五色斑斓的改革时世左右下眼花缭乱,包括发行制作方式的变化、合作制片的兴起、国外大片引进的冲击、院线制与宣传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为中国电影应接不暇的一次次冲击。尤其是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使得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的激情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等,都是重要的特点”。而电视剧方面,大型的室内情景剧受到很大欢迎,现实题材作品也受到不少关注。

  特区建设或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是以九十年代为背景影片的重要表现对象。张良导演的另一部作品《特区打工妹》正对应了八九十年代之交大量农村女孩集体前往特区打工的历史背景(笔者的很多同学,都在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后就前往深圳、东莞等地打工),讲述一群打工妹在城市里的生活遭遇,有如浮世绘般揭示了当时的城市故事;夏钢导演的《玻璃是透明的》则通过一个“小四川”从农村到上海后的内心体验和生存状态,展示出都市的价值所在,而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还安排了农村青年与都市女孩的结合,但在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里,都市生活的荒诞感在摇摇晃晃的手提摄影里,一览无遗。另外,冯小刚《不见不散》《甲方乙方》等也都是反映九十年代都市生活的不俗作品,而根据陈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与往事干杯》将叙事背景从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后来娄烨导演的《颐和园》也浮光掠影式的表现了九十年代城市的变迁,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从校园的角度描写新生一代年轻人的逐渐崛起。

  而农村的改革变化则比较缓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都反映到这时期的农村生活。

  出国潮是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涌起的一股热潮,夏钢的《大撒把》及胡雪杨的《留守女士》都是以此为背景的作品,反映了当婚姻中的另一半出国后,还在国内生活的男女的生活状况,九十年代初热播的另一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则反映生活在国外的北京人境况。

  与出国形成对比的是“回归”,九十年代后期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祖国,成为了被史书铭记的大事。香港地区的电影,包括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张婉婷的《玻璃之城》、陈果的《去年烟花好美丽》、刘伟强的《无间道2》等,都有所涉及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刻,而电视剧《岁月风云》、《香港姐妹》等也都以回归为背景。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