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编剧高峰论坛:让观众保持独立

2013年01月11日10:31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蔡晓玮

  列席编剧圆桌的六位好莱坞的编剧大牛被评价为最疯狂的一拨人。39岁的记者、奥斯卡得奖编剧马克·鲍尔今年的新作是《刺杀本·拉丹》(Zero Dark Thirty),讲述了美国情报机构对于这个头号敌人的追杀过程;而钟情喜剧题材的44岁的扎德·阿帕多则将自己的家庭生活搬上了大银幕,取名为《四十而惑》(This Is 40)。70岁的德国大导迈克尔·哈内克带着一个翻译参加了圆桌,带来了他斩获今年戛纳电影节大奖金棕榈奖的作品《爱》(Amour),而这也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强有力的争夺者之一。33岁的由情景剧转行而来的约翰·卡拉辛斯基则和马特·达蒙搭档写作了电影《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此外,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资深编剧、50岁的大卫·麦基和《逃离德黑兰》的新手编剧克里斯·泰瑞尔列席了圆桌。在这场圆桌会议中,如何处理政治、历史类题材的真实与虚构成为各位故事编织高手们的谈论主题。

  记者:你们都在制造大众娱乐产品。当你们遭遇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战争,你们会如何选择?

  鲍尔:当然娱乐性一直存在,但这并非全部。它(《刺杀本·拉丹》)不是一部纪录片,但是比做一部纪录片更令人兴奋,因为你可以将事物以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

  麦基:对于我们笔下描绘的不同人的生活和感觉,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在意的,即便可能你在写的时候是用一种批判的方式。

  记者:鲍尔,中情局有没有审阅你的剧本?

  鲍尔:我们是用一种独立的方式拍摄电影的。当你在制片厂的支持下拍摄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又牵涉到军事类的题材,会有一些特定的规定,但是你可以发挥创作。我们放弃直升机、放弃军用基地,在中东拍摄影片避开政府的介入,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批。

  记者:假如你要在影片中展示本·拉丹这个人物,你会在多大的程度上人性化地去表达这个人物?有一部非常好的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讲述希特勒最后的日子,对这个人物有很杰出的描绘。但危险的是你也可能正在为这样一个人物洗白。

  鲍尔:很诚实地说,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创作这样一部影片。我倾向于去写那些我知道的或者我遇到的人,抑或是我从现场调查中了解到的那些事情。

  哈内克:我不得不说,我对于《帝国的毁灭》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影片又闷又差。当你在处理这样一个带有深厚历史语境的人物的时候,你会怎么描述他?你在拍摄一部闹剧。你在试图感动你的观众,但你的这种感动到底是基于什么呢?作为一个创作者,你有责任让你的观众保持独立,逃离那种人为的植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把我的观众置于何地?又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观众判断的独立性?我是不是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观众之上?

  记者:你会拍关于希特勒的电影吗?

  哈内克:不会。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变成娱乐内容的一个题材。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也有排斥心理。对我来说,负责的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只有一部,那就是阿伦·雷乃的《夜与雾》(Nuit et brouillard),雷乃通过这部影片对观众提问:你对这件事怎么想?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记者:所以,有一些题材是电影人不应该碰触的?

  卡拉辛斯基:想要控制你的观众,让他们相信些什么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式。但是深入探索这些题材也是很重要的。电影的结局不应该是,“这就是我认为的事实,你必须接受这种事实。”

  泰瑞尔:在《逃离德黑兰》中,对我们来说把伊朗人描述为面目模糊的敌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我们完全没有兴趣那样做。所以从一开始,阿弗莱克和我就在谈论我们应该如何把伊朗的大背景、伊朗正在发生什么融入到电影中。这不是想当然的阿拉伯世界,而是你必须搞清他们愤怒的根源。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