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顾长卫导演处女作《孔雀》专题 >正文

《孔雀》:70年代的电影图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7:51 城市画报
《孔雀》:70年代的电影图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看完了《孔雀》,呆住了一小会,希望电影院的灯光不要亮起来,希望那些影像还能继续跳动。我想,这个决定性的时刻终于来了。

  在经过无数年的情感酝酿和文本积累后,在经过无数人口口相传后,在许多下意识的接头暗号身份标签中,在互联网上数以吨计的口水后,在连《城市画报》也在三年前推出了一期名为“我们生于70年代”的特刊后,“70年代人”的集体回忆,终以目前传播方式上
的殿堂式意义——电影的方式诞生了。

  我知道这个观点当然会有失偏颇,我也知道,许多人都反感怀旧,导演和编剧也并不希望观众把这部电影看成是部怀旧的电影。顾长卫在接受央视沈冰的采访时听到诸如“你们第5代导演都很喜欢怀旧”这样的问题时,估计很想使坏。

  但我不明白的是,怀旧有什么问题,我还想引用研究电影的美国学者大卫·波德威尔说过一句话:“没有上千人的反感,也不会形成品位!”而正是这部电影中苦心经营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典型生活细节,感染了我,相信也会同样感染与我一般的同龄人。每代人都有不同的集体回忆,而一旦被成功唤起,就会形成极大的社群共鸣。《孔雀》里忠实还原了细致入微的当年生活风貌,恰是有力唤醒了我们这批70年代中后期生人幼年期的模糊记忆,而这种社群认同感,经电影这种具有仪式性的传播途径统领下,突然就汹涌了起来。“你去看‘孔雀’了吗?你一定要去看‘孔雀’!”这样的话语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网上个人日志集中地之一的Blogcn在《孔雀》首映不久就推出了“我们像孔雀”这样的“热门专题”,而不同的人把自己MSN上的名字加上了与“孔雀”有关的内容,观看这部电影似乎已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风尚又与雷霆之势横扫全国的争看《功夫》有着明显不同,它并不那么老幼咸宜,它带着点不强加于人但也希望你别掉队的暗示,在同龄人及朋友圈内形成一种隐隐的压力。

  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他看《孔雀》的时候,身后坐着两位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看到任何有关当年的情节都要议论一番,最后结论就是:“电影太压抑,那家人太变态,就是这些表现中国人落后一面的电影讨外国人喜欢……”如此的表现,跟他们那代人的惯有思路如出一辙;但对于我来说,我在电影中享受喜悦,我为回忆起每个童年细节而喜悦,包括包瓜子的黄油纸、粉红色的“性知识手册”、弟弟失踪后再度出场的喇叭裤造型……以至于自己一度变成了搜集证据的历史偏执狂,而完全忽略了电影的剧情。但是,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就具备了供人误读的空间,并具备了自身的活力。就如周星驰《大话西游》当年在香港无人问津,却没人料到数年后在内地成了Cult片经典。

  集体回忆其实很容易煽动,“怀旧”已经被视为后工业社会的关键主题之一,无论基于何种特殊的原因,我们都注定要通过自己的流行形象和关于往昔的套话寻找过去的历史。每代人都会怀旧,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恰好是在这些年会出现“生于70年代”的怀旧?

  根据20年一换的社会权利运作理论:“当小孩子经历20年长大成人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后,他们成长时的文化消费记忆便会奉为集体回忆,并投射在流行文化上。”按照这个简单的推理,我们都会知道现在正是“70年代生人”消费集体回忆的最佳时机。

  作家张宏杰在“所谓70年代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1970年以后的出生者,从走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生活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我们都得了教育综合症,在压力面前,总是习惯于拖延,被动挨打,然后,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刻,才调动起全部精力,突击式地完成所有工作。我们对待生活问题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方式。……”

  《孔雀》铺陈了无数70年代的生活细节后,讲述了一个理想、现实、逃避的三段论成长故事,而这些故事,非常巧合地与成长于70年代的这批中国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夹杂的现状有了奇特的呼应。对于大多数“70年代生人”来说,考试仍在继续,但大家似乎都对考试结束的铃声有点迫不及待了起来,毕竟,一度有两位“70年代生人”爬上了“中国财富榜”的前两位了,而其中一位,不久前还操作了一宗惊人的收购案,他的猎物是拥有中国互联网最高话语权之一的“新浪”。以此为代表,预示着70年代人开始建立自己的荣耀与地位,他们的品位开始逐渐主导社会。可能在下一个20年中,其中的一些天才会开始构思“我们的80年代”了。呵呵,1970年的出生者现在也35岁了,看来的确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刻”了。

  影评人大豆在自己的博客上强烈推荐《孔雀》言:“它把我带到了一座时间的教堂里,让我沉浸其中,时间缓缓流过,重新教给我它曾经令我感悟过的一切。这时候,只想让时间再缓慢一点,再缓慢一点。尽管,这些缓缓流动的时间,其实是过去的时间,是重复再三的时间。但它的每一次重新流动,都重新产生着新的丰富的含义。”

  不知道,若干年后,如果电影这种媒介还存在的话,会不会出现另一部电影。展现21世纪当下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镜头,是电影院内看《孔雀》的观众们?这样,尽管有不同的集体回忆,但观看与被观看这个命题,还会无限延续下去。黎文/文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