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徐克《七剑》首映专题 >正文

监制马中骏:《七剑》是一种新古典主义(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7:49 申江影视
监制马中骏:《七剑》是一种新古典主义(附图)

《七剑》监制马中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马中骏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他从不西装领带,即使是再正式的场合;马中骏也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人,他精确到每一处细节,哪怕失败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他从小热爱武侠,心中怀揣着文学梦;他编剧出身,却成了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制作人。从十年前的《费家有女》到如今的《七剑》,从最初的失败受骗到如今的影视圈大鳄,一路走来,只因为“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很难得”。

  个人档案:

  马中骏: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作品:

  电视剧:《真爱无敌》、《少林武王》、《射雕英雄传》、《半生缘》、《真情告别》、《神雕侠侣》、《小鱼儿与花无缺》、《七剑下天山》等

  电影:《天上的恋人》、《七剑》

  “第一次制片就吃了亏”

  申:在人们的眼中你的形象一直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影视制作人。其实在这之前,你担任的角色是国家的一级编剧,当初转行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

  马:说句玩笑话。当作家一直要被导演欺负(笑)。我作编剧的时候,一贯都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欺负编剧,制作人又欺负导演。我当时就在想,与其要被欺负还不如去欺负导演(再笑)。实际上的情况也是处于偶然,当时我由于自己编剧本身的原因,从上海调到了南京又从南京调到了北京。一个很巧的机会,我担任了自己的一个剧本的导演和制片,就是电视剧《费家有女》,当时是95年。后来还有一次是电视剧《百年沉浮》,赵雅芝演的,我也是又当编剧又当导演由当制片。那个时候我的角色并没有完全转移,第一位的还是编剧而不是其他。所以当初的这两个电视剧,比如《费家有女》在播出时很成功,收视很高,但我们并没有赚到钱,当时我们将发行各方面都交给了一家公司,但这家公司最终确骗了我们,结果他们发了财,我们什么都没得到。这个是我转行的第一次,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后来的《百年沉浮》也是这样,当时自己一直都有“文学梦”,就想做一个文学的精品,所以花了很多的钱,拍得也不错,但投资实在太大,最后还是赔了本。

  申:在民营的影视企业陷入瓶颈的情况下,组建“慈文影视制作”会不会遇到很多困难?在你眼里民营影视企业的潜力又在哪里?

  马:谈不上潜力也谈不上困难。我不会干什么,但对编剧、导演、制作人、出品人这个行业我还是有些比较了解。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其实很难得,如今我做的事情,不管市场好也罢坏也罢,我都会一直做下去。比如徐克导演对待自己的电影,他可以很疯狂,可以几个晚上不睡觉,完完全全迷恋进去。而在做影视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七剑》是一种新古典主义”

  申:作为一个制作人,在你看来如何才能作出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那些元素?

  马:首先是题材和剧本。你做什么样的题材?这样的题材有没有观众?她的观众在哪里?观众的年龄层怎样?这样的定位很重要。这次的《七剑》也是我第一次作商业类的电影,在我看来,第一就是要有好的故事,好的策划和方案;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特别合适这个题材的好导演,这一次定位徐克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很有天才的导演,更是一个他适合这样的题材。因为有这样一个导演,他就能挑选出特别适合的演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电影的推广,我们以前不是很重视这个,但这个却是相当重要的。你做了一个好电影,但最主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知道有这样一部好电影。电影的推广首先要用到广告的手段,比如报纸广告、电影院门钱的广告、户外广告等等;其次就是要做好媒体的联系,让电影在播放之前能高度的得到曝光。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了解电影的信息,让观众走进电影院。我觉得这次运气可非常好,7月25日到8月25日没有好莱坞的电影播放,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申:既然是第一次投拍商业电影,为什么就押宝在《七剑》上面?

  马:徐导是我们很好的朋友,他对“剑”特别情有独钟。另外,他对梁羽生这部《七剑下天山》的小说又特别有想法,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也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再加上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侠迷,我投拍了很多金庸剧,也拍了古龙的小说。我们买了很多武侠的版权,相信《七剑》之后还会大量投拍武侠片。

  申:除了你前面说到的“武侠情结”,不断地投拍武侠片是不是也是处于武侠片比其他题材更有市场的考虑?

  马:武侠电影可以说中国的一张名片。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餐,其次就是中国功夫。从《少林寺》,包括李小龙的那个时代,世界就对中国功夫非常痴迷。自《卧虎藏龙》之后,西方人对中国功夫的痴迷和喜爱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作为一种类型片来看,武侠电影有很大的市场。

  申:武侠片的缺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武侠片的成本往往也相当高,在投拍的时候风险也会相对比较大。

  马:在我们越来越有经验以后,我们就不能有这种“万一”,而是要往“好,很好,非常好”这方面去考虑。

  申:《七剑》作为这次威尼斯电影展的揭幕影片,你的期望值又是什么?

  马:我在来上海之前,陪威尼斯电影展的主席马可·穆勒看了《七剑》,他用了几个字来形容了自己的感受,“完美,非常完美”。他认为《七剑》是一个非常奇异的武侠世界,同时也相当真实。威尼斯电影展也是《七剑》展现在全世界的一个平台。

  申:徐克的眼里,“侠”是一种人性价值的体现,就像他心目中的七把剑。在你的眼中,“侠”究竟是什么?

  马:其实我们现在拍摄的《七剑》是一种新古典主义。她是一种传统的继续,同时也到处体现着新的含义。就好比一些新古典主义的家具,她有明清时代的造型,但在其中也包含了一种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是古典与现代的相互结合。“侠”也是如此,第一层是整个社会道义上的责任者,第二层又是整个世俗的平凡的世界的一个叛逆者。我觉得“他”是杨过,既是责任者又是叛逆者。在情感方面也是这样,既是一种传统情感的表述者,比如对情感的专一和忠诚,同时也是现代爱情的演绎者。有的人在看《七剑》的时候会觉得爱情来得太快,其实这个就是现代的爱情,现代的人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去接受传统爱情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眉目传情,那个是《卧虎藏龙》的表现方式。“侠”是一种融合,比如说《七剑》中有很质感朴实的侠,也有作为反派的十二门将很酷很另类的造型,如果完全很酷很另类就会丧失那个那代的质感,如果完全质朴就会觉得很土,但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就很舒服。

  “商业电影就要用商业的方式去作”

  申:从你制作的许多影视作品来看,其中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知名导演、编剧占有相当比重,香港三大著名导演徐克、王晶、张鑫炎更是以特别艺术顾问的身份加盟“慈文”。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影视制作会不断地朝港台地区靠拢?你对合拍电影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马:在八年以前,港台的电视剧是内地的主打,大家都看港台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引进的工作,包括和导演、制作人、演员的合作,技术上的合作等等,一点一点地把人才吸引过来。现在的国产剧之所以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这个跟大量的华语人才的不断涌入是有很大的关联。电影也一样,香港电影在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处在高峰期,而现在她在走下坡路,所以必然会造成香港的电影人才外流,有的流到了美国,比如吴宇森袁和平;有的到了泰国、台湾;还有很多则到了内地。我认为如今内地的电影和香港的电影互相结合从而制造出真正的华语大片的势头是一天比一天强劲了。不仅仅是香港,比如这次的《七剑》我们就有和韩国方面合作。从吸引人才和引进合作这方面来看,中国的电影会一步步地往上走。我们内地的导演也好、制作人也好,以往都是比较擅长作艺术片,商业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而香港的电影人对作商业片则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如果再能结合内地的一些拍摄条件、拍摄人才、拍摄资源,那么一定能够拍出优秀的华语电影。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趋势。

  申:除了一些导演和制片,有哪些艺人给你留下比较深刻印象?

  马:和我们合作过的艺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比如黄晓明啊,亚鹏啊,国立啊,我们一直是很铁的朋友。

  申:你和铁佛、胡锡敏是圈内出名的“铁三角”。其实把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单拿出来都是叱咤风雨的影视大腕,为什么要这样组合在一起?你认为你们各自的特色在哪里?

  马:其实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彼此互补。铁佛是圈内最早的发行人,自己以前也写过小说,对国内的市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胡锡敏是从海外回来的,因此对国外的市场、如何和海外接轨这方面相当擅长。我自己是从编剧、制作这方面出发,所以对策划、选题,一直到制作的完成,如何和市场结合,这些我都比较熟悉。虽然影视方面我们三个人人都能做,但每个人的侧重点又都不一样。三个臭皮匠(笑)。

  申:做为一个制作人,你必须要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观察整个失常,对于现今的国内电影市场,你有什么看法?

  马:我在做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我说你电视剧作得好好的干嘛要作什么电影。中国的电影去年250多部不到,而票房过千万的10部都没有,很多很多的电影拍了之后在国内市场根本无法得到回收,整个的一个形势相当严峻。观众进电影院的习惯过去有,但随着前十几年市场的越来越低迷,观众离电影院也越来越远了。我觉得《英雄》对中国的电影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对中国的商业电影开说是一个很好的起头。商业电影就要用商业的方式去作,这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电影院。

  申:要摸准市场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有哪些方面的准备?能不能说一下你的成功之道?

  马:减少风险就要选择好合适的合作伙伴,要对世界的电影市场保持关注,寻找优秀的海外合作,要用很多的明星、很大的投资,作出大的电影,进入主流的院线,得到有利的排片时间。这样才能对国内的市场有所交代,大家才会去关注去评论。

  有这样一份数据,目前,文化产业占中国GDP总量的2%;而在美国则是18%左右。差距有的时候不仅单单意味着距离,更蕴含着商机。当我们的影视文化产业中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马中骏这样当涛头立的金牌制作人,中国文化产业全面辉煌的灿烂未来便指日可待。李蕾/文 沈建一/摄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