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回应质疑
冯小刚接受采访时表示,“媒体和观众之间还是存有一定差异。我之前曾私底下给普通观众放过几场,他们的反响都很热烈,所以我并不会为此担心,今天媒体和影评人的一切反应都在我意料之中。”
笑场
不是针对冯小刚,而是针对大片
新京报:对于今天媒体场放映有笑场的情况发生你怎么看?
冯小刚:今天是150人的媒体场,而实际上只有30个人笑,但是我想最后报道出来会是全场爆笑,这也直接导致出来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今天的笑场在我意料之中,因为媒体是特殊的观众,带着工作任务来的,始终都要提醒自己保持客观,所以很难投入。当然实际上今天的放映场其实只有几个人在笑,但是这会感染周围的观众。
其实那段笑场只是在葛优说大段独白的时候,到最后葛优死在章子怡的怀里,并且说:“你敬的酒,我怎么能不喝呢?”这句台词的整体风格与之前的独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到这段全场是没有笑的,因为他们已经笑不出来了。其实有些地方我觉得就是来起哄的也不会笑,不构成笑的理由,我觉得有点成心。后来有媒体对我说感觉今天的笑场是不善良的笑。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客观。其实他也不是针对冯小刚,而是针对大片,看大片他们总想找点笑料,也只有中国媒体是这样。
新京报:你认为点映之后出现的争议报道和评论是否会影响到普通观众对影片的判断?
冯小刚:媒体和观众之间还是存有一定差异。我之前曾私底下给普通观众放过几场,他们的反响都很热烈,所以我并不会为此担心,今天媒体和影评人的一切反应都在我意料之中,肯定有种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有很不喜欢的,但是它肯定不会是一边倒的。以往我们的大片在上映之前总捂着,这让人觉得心虚,我觉得没必要这样,所以这次我们敢于在上映之前做这么大规模的点映,就是要公开接受大家的评判,这样一来有争议都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这个片子很有底气。
表演
章子怡出色地完成任务
新京报:观众对章子怡和葛优的表演都存有很大的争议,而且葛优的大段独白也引发了笑场,对此你怎么看?
冯小刚:我为什么说章子怡这次不是来打劫银行的?你平心静气地看这部电影,看章子怡的表演,不带着对她的偏见,我认为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表演很丰富。
而葛优在这个片子里是起到一个秤砣的作用,没有他其他演员就会飘。以往我们的帝王形象都很霸气,这次我刻意不让他显露这种霸气,你想杀谁就杀谁,说话轻声细语,听不见是你的问题。厉帝残暴,但是他有浪漫的一部分,就是他相信爱情。其实婉后搞的一些小动作他都洞悉,但是他对这个女人实在是溺爱,他认为今天我用刀把子把这个女人压到床上,但总有一天我要俘虏你的心。而事实上最后他也几乎得到了婉后的心,在婉后想杀他的时候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她发现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
其实你把葛优放在威尼斯甚至是香港台湾,观众看到他都不会笑的。其实我觉得这对演员是很不公平的,我想这次有人看到葛优笑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你现在闭上眼睛想换个演员来演厉帝,有谁合适?谁会有葛优表演得这么稳?我觉得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想,观众自会对章子怡和葛优有客观准确的评价。
台词
这次是很下工夫的
新京报:影片的台词也是今天备受争议的,有人认为太酸太通俗。
冯小刚:这次在台词上是很下工夫的,盛和煜的古文功底非常好,但是这次我要求他在保留古典风格的基础上要做到通俗,不能让台词太过文气。他把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好。比如片中葛优有一句台词:“身为皇后,母仪天下,睡觉你还蹬被子。”总不能说“就寝……”如何如何,片中台词都是我们经过反复推敲的,帝王在深宫也要说一些家常话,还有葛优临死前的一段独白,我不知道这些话有什么可笑的,我只能说你们是比较特殊的观众群体。
新京报:这是一部大片,但是在情感的表达上还是让人感觉小我,不够大气,称不上史诗。
冯小刚:这是我认为与过去电影最大的不同,过去我们认为大的东西其实并不能代表全面,什么叫大,什么叫小?放在一个人身上,爱情是最重要的,放在一个帝王身上,江山是最重要的。而这次的《夜宴》是写人,而不是一个符号,就大论大。生活中就是这样,比如现在同时发生两件事,一是9·11事件双子大楼被炸,一是你处在是否涨工资的关口上。你问其他的人,别人都会说9·11事大,但是问你,你肯定说涨工资事大。我们以人为本,写的是剧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抓住生活本身的大,而不是大的事件。
转型
总比想拍《夜宴》竟然没试过要好
新京报:有人说,《夜宴》不像一部商业片,而更像一部文艺片,你认为呢?
冯小刚:我们一直都在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的一种关系,我觉得《夜宴》做到了。
新京报:这次转型对票房是否有担心?
冯小刚:在拍《天下无贼》时也曾有过担心,尝试转型幽默东西少了会不会影响票房,结果取得了1亿多的票房,这次《夜宴》也曾有过这种担心,但是投资人愿意和我一起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东西,我的负担就小多了。有时他会跟我说失败就失败呗,总比老了以后聊天说那时候想拍《夜宴》竟然没试过要好多了。在中国有比我拍得好的导演,但是从票房上来说,我觉得我是中国惟一一个在票房上没有败过场的导演。这并不是撞大运,而是对观众的一种准确的判断。我想这次观众也不会因为我的转型而不进电影院看了。在点映之前我曾私底下给普通观众放过3次,我都和他们一起看了,他们都告诉我接受我的转型。其实观众并没有太多要求,我愿意掏钱买电影票,看了之后觉得值就足够了,并不会在意我是否转型。
采写/本报记者 孙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