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作家阿来首次担纲编剧、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西藏的天空》目前正在拉萨紧张拍摄,电影主创们刚刚参加了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座谈会,之后又马上赶回拉萨继续拍摄。
由于在高原拍摄,工作又比较紧凑,阿来只能抽空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电话采访。阿来透露,剧本创作已经完成,他会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剧本进行小调整并和演员交流角色。采访后,已晚上近10点,但身在拍摄片场的阿来并没有马上去休息,“还有夜戏呢!”
首当编剧“二者差别不大”
第一次做电影编剧,阿来告诉记者:“总共几万字,改了四五稿。与大部分的电影剧本不一样,我的剧本会写得详细一些,比如有些地方,我会加个括号,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希望可以给导演多些帮助,让剧本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从作家到编剧,阿来对此次“转型”感到自然,“这二者虽不是一回事,但是差别也并非想象的那般大。你看,写小说和写剧本,同时都写得很好的人,并不少见啊。我们自己不要画地为牢吧。”
据阿来介绍,该片导演是傅东育,以藏族演员为主,直接采用藏语对白、汉语字幕。剧组将从拉萨开始取景,还将奔赴林芝、山南、阿里等地。阿来透露说,《西藏的天空》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横跨50年,是历史感很厚重的电影,“主要是讲两个好兄弟,从十几岁开始一起成长到后来几十年的故事。”
为了使演员在摄像机前呈现最完美的状态,剧组在开机前在拉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演员们通过形体、台词、电影观摩等训练,寻找艺术创作灵感。
当监制随缘“写小说是本行”
阿来此前也受到一些编剧工作的邀约,但此次能达成合作,阿来表示,“一开始我就提到,如果是由于拍摄条件限制之类的,具体细节当然可以商量修改。但是,让我写剧本,立意和主题,要是我来决定,不能随便改动。这次,对方对我的这个前提要求很认可,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意见,所以就促成了这次合作。”
阿来还表示,“如果我愿意做电影编剧,那我肯定不是那种你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的编剧。因为对我来讲,艺术的可贵品质就在于,作为创作者有能力把控作品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做起还有什么劲?我肯定不会去做。”
以后是否会尝试做监制之类的?阿来说,“如果说监制意味着可以对一部电影的整体艺术水准进行把握,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当然这个要看机缘巧合,不会是我主动的追求。我主要的追求肯定还是在文学领域。毕竟写小说才是我的主业或者本行,这点我是不会忘的。”
看好作家跨界“不要妥协文学性”
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当中,比如刘恒、刘震云等。阿来表示,“刘恒、刘震云他们对电影的涉入,的确已经比较深了。当我们的电影,在重视技术、明星之后,编剧的重要性被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那作家涉入电影创作,肯定是好事一件。”
不过阿来也强调,“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刘恒和刘震云他们,是做得比较好的。如果有人仅仅是因为经济报酬比写作高,为了剧本被拍成而妥协,甚至不惜放低自己的文学标准,那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在我看来,文学人士加入电影界,不但不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艺术水准,反而应该有责任去提升它。”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