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罗马首映获媒体称赞

2012年11月13日14:39  青年时报 微博

  时报讯 当地时间11月11日中午,第七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竞赛片《一九四二》进行了媒体放映,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冯小刚[微博]携编剧刘震云和主演张国立、徐帆以及制片人王中磊[微博]共同出席。由于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争相提问,主持人不得不两度延长提问时间,国际媒体对于一部华语电影有如此大的热情在以往非常难得。首映后,英国《卫报》在第一时间发布评论,认为冯小刚的这部史诗巨作想告诉世界,人性到底能有多黑暗。

  发布会上,冯小刚表示,很多人都认为将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改编成电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他和编剧刘震云一致认为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才更有意义。自1993年冯小刚第一次看到小说就深深被吸引,他意识到希特勒当年杀害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1942年发生在中国河南的旱灾饥荒不仅外国人不知道,很多中国人也不知晓。此后他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4年3次想启动拍摄却以失败告终,最后在2010年才终于成功。谈及19年来成片的过程,冯小刚形容像一场赌博:“这一次我用以往商业片积累的品牌,赌博在拍这部电影上。”

  《一九四二》中有两大好莱坞影帝阿德里安·布罗迪和蒂姆·罗宾逊加盟,他们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让这部电影拥有了更多可以被西方观众理解的角度。刘震云透露,布罗迪在电影拍摄的时候就和冯小刚交谈过自己和“1942”这一年的缘分,他所出演的两部电影《细细的红线》和《钢琴师》都是在1942年发生的事;蒂姆·罗宾逊也曾和冯小刚、刘震云交流认为《一九四二》是他看过的反映人性最黑暗面的电影,但同时也是最具有人性温暖的电影。刘震云表示,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态度,即“幽默”,这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

  《一九四二》在罗马首映后,英国《卫报》第一时间发布评论,认为电影所反映的河南灾荒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这场人道主义危机首先由干旱引起,然后与风暴、政府腐败以及与日本的战争结合。”《卫报》认为冯小刚的这部史诗巨作想告诉世界,人性到底能有多黑暗,各种情感都在淋漓尽致地竭力传达这一讯息。作为“惊喜片”入围罗马电影节的《一九四二》,给与了观众一段用粗体横幅和集结号角写就的历史。《卫报》认为如果这部电影能够使用更安静一些的表现方式,将会更加成功。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