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产业论坛:类型片是未来最大的赢家

2013年06月17日17:40  新民晚报

  今年一到四月,中国电影总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亿元,中国大陆因此已不折不扣地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昨天下午,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多国的业界知名人士举行了两场电影产业论坛,主题均为:如何做出市场成功的电影。

  类型片将成主流

  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一种影片很难称霸三五年或十几年。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微博]认为,类型片是未来电影的主流,“我们现在要判定哪部影片、哪种类型是市场上永远的赢家,很难。但我想说最大的赢家还是类型片。”

  因出品《泰囧》而名噪一时的光线影业[微博]掌门人王长田[微博]说:“《泰冏》实际上是非常纯粹的类型片。《致青春》《厨子戏子痞子》及《中国合伙人》都是,这些类型片有一些特色,因而与中国观众更容易互动。我认为,我们的发展趋势仍然在这个领域。类型片的品种非常之多,有很多领域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开拓。比如说警匪片、科幻片、动画片等。” 

  不过,现在困扰王长田的是跟风现象,他说:“现在太多的创作集中在青春片和喜剧片这两个领域,我接到的类似项目大概已超过一百个。我觉得大部分是在跟风。”来自好莱坞的制片人比尔·麦克尼柯给出了美国经验,他说:“我在福克斯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中国也是这样,有非常多的跟风者,《泰冏》成功后,有15部和《泰冏》同类型的影片迅速跟进,这15部片子上映完了,这个类型也结束了,大家就进入下个类型,无论中美,都有这样的趋势。”

  找人才是个关键

  电影市场进入“井喷”时代,对各种电影人才的需求近乎“饥渴”。电影公司的掌舵人或影片的制片人一致认为,找到正确的人才,是保证电影成功的基础。

  任仲伦说:“我跟贾樟柯[微博]合作整整9年了,投资了他6部影片。跟他合作基于两点判断,一是他是个有艺术追求的导演,二是我觉得他有职业操守。贾樟柯把电影的投资规模始终控制在一千万元左右,始终根据我投资的需要和影片的需要来判断投资,而不是等一部影片成功、成名后,把身价和影片的投资量迅速放大。所以我觉得如果选错人才,什么都错,而选对人才,有时甚至连错的也会变成对的。”

  光线影业接连几部电影都起用了诸如徐铮、赵薇[微博]等新导演,取得了上佳的成绩,王长田对于用人之道更有心得。“大导演用新演员,而小导演用大演员,这个规律是不会错的。现在我们用的演员主要在内地,港台的演员越来越少。这里面不仅有内地演员成长的速度以及接地气的问题,还有售后服务的问题。比如说演员演了你的片子,结果服务跟不上,宣传时跟你提各种各样的条件,什么头等舱、公务舱,住什么总统套房,出场费多少……我们只好选择那些态度更好、要价更低的。我认为,我们必须推动潮流的改变,如果还用原来那套从香港、台湾那边延续过来的体系去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就不会有前途。”

  破“瓶颈”迫在眉睫

  连续几年的国产片票房统计都显示,真正能在市场中赚钱的国产电影一般仅有六七部而已,和每年600多部的生产量相比,市场成功的电影是真正的“百里挑一”。业内普遍认为,高昂的融资成本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博纳影业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电影公司,总裁于冬说:“在海外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内,单银行的贷款,国内的利息至少是7%以上,甚至更高,如果再加上担保公司的费用和银行融资的管理费,接近10%以上,10%到12%的融资成本,这对于电影行业来讲是非常高的。而国外的融资成本最多仅为3%。”     

  本报记者  罗震光

  相关链接

  类型电影,即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其主要特征为: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追求公众反响和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常见类型片有:警匪\犯罪片、灾难片、动作\冒险片、恐怖\惊悚片、爱情片、喜剧片、西部片和音乐歌舞片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