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人到中年,冯小刚早就变了

2013年12月20日14:11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冯小刚 冯小刚

  多年的市场经验足以证明,老百姓忙碌一年将进年关之际,一部能让自己开怀大笑的喜剧,绝对是走进电影院的第一选择。众人期待的冯小刚贺岁喜剧《私人订制》19日公映,却让一些观众看完唏嘘,当曾经的“喜剧之王”冯小刚将创作思路转向“个人情怀之作”时,当不再有搞笑的“冯氏贺岁金句”出现时,总让观众觉得这“不像是冯小刚的电影”。

  以前笑岔气,这次看睡着

  “从晚上6点开始,影院就挤满了换票、等待点映的观众,冯氏喜剧的魅力超乎我们想象。”18日晚上九点半,当记者赶到西安曲江国际影城售票大厅时,熙熙攘攘的人群聚拢散发出的热力,与门外寒风刺骨的西安街景形成鲜明对比。影城工作人员介绍说,第一拨来换兑换券的影迷,30分钟不到就排满一个影厅。

  19日凌晨12:20左右,看完《私人订制》西安首映的观众陆续走出放映厅,其中不少人脸上都挂着“莫名其妙”的诧异,还有一些哈气连连,“以前最爱冯小刚的电影,几乎每次看都笑岔气,刚才我睡了三觉。”坐在记者身边的男观众对友人说。

  随后,微博、朋友圈、电影网站,有关《私人订制》的观影感受疯狂刷屏,有人甚至拿张艺谋做奥运会导演、冯小刚做春晚导演两件事进行对比,吐槽说:“当年张艺谋导演奥运会,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艺术指导和舞美,今年冯小刚导春晚也拿《私人订制》练手,整部电影就是仨小品加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19日公映当天,冲着“冯小刚+王朔+葛优”的金字招牌,去影院看《私人订制》的人更多了,主持人董路长微博强调:“影片看不到丝毫真诚!”而曾经的“冯女郎”姚晨评价则相对婉转,“和冯导以往电影的喜感不一样,这一次的《私人订制》并没让人捧腹大笑,而是会心一笑,笑过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人到中年,冯小刚早就变了

  《私人订制》中的第一段长故事是讽刺官员行贿受贿,冯小刚处理得十分精彩,扮演“镇级市领导”范伟将一沓沓行贿钞票,摔向“开发商”葛优锃亮光头后,也吐了真话:“我知道这是个梦,不摔,我也拿不走。”等到了自称“软肋”的性贿赂,自认一身正气的他也扛不住诱惑。可惜。之后电影却走入“一腔俗血”的温情路数,让故事失去了戏剧张力,而最后一番说教意味十足的道歉,更是让观众抓狂,觉得无比生硬。

  其实冯小刚通过贺岁喜剧奠定一线导演的身份,有了更多主导权之后,他的影片也发生着变化,冯小刚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想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都是冯小刚对其他类型电影的一种“不为票房只为理想”的尝试;就算擅长的喜剧,冯小刚的心态也变化了,《非诚勿扰2》里的悲情葬礼及孙红雷扮演角色的死亡,都可以看出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冯小刚,不再是年轻时的刺头儿,只会用最尖锐的话语讽刺着生活,开始考虑生死,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悲观主义情怀,问题是冯氏幽默太过深入人心,冯小刚变了,但观众的期待没变,因此彰显“个人情怀之作”不免被观众嫌弃“不像是冯小刚的作品”。

  “尤其是影片结尾一连串的道歉,从航班延误到生态恶化,有诗一般意象,罔顾传统叙事的超脱,又一次让躲在喜剧背后的‘文青’甚至‘公知’冯小刚露出真相。”影评人周黎明接受本报采访说,“他希望观众笑之余,能静下来想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其中有沉重的,也有心酸的。但是思考伤神,观众更想借笑声压倒静思,忘却现实。所以,他尝试用制药的方式,在苦涩的现实外涂上浓浓的糖衣,也成了自己的喜剧之道。”

  全国排片率过半创内地影片新纪录

  由于冯氏喜剧多年在观众心中积累的人气,昨日公映的《私人订制》一举拿下全国过半排片率,创内地影片首日排片新纪录。

  根据全国二十大城市电影排片统计数据,在票房排名前几位的国产片中:《泰囧》首日排片约34%、《西游·降魔篇》约40%、《十二生肖》约33%、《致青春》约35%、《小时代》约43%、《中国合伙人》约36%,而截至记者发稿时,《私人订制》首日排片高达51.4%,预计全国排片将超3万场,创下新的首日排片纪录。该片上映的第二天(20日)恰逢周五,全国排片更增至约58%,超过了目前内地票房最高的两部影片的单日排片最高纪录——《泰囧》单日最高排片近54%,《西游·降魔篇》则在43%左右。业内人士表示,《私人订制》能够实现首日排片破纪录,主观原因是几年不见,观众都想借此一乐,客观原因则是近今年银幕数量的增长。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任奕洁采写

 

(责编: 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