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理由使得我们有必要在此回首30年前的那个夏天,重新谈论《大白鲨》(Jaws)。其一,2005年好莱坞票房经历了多年未有的持续下滑,即使《世界之战》的全球票房接近5.7亿美元,人们还是纷纷质疑:大片,你到底还行不行?其二,虽然自己导演的作品获得成功,但斯皮尔伯格主理的梦工厂今年却捧出一部票房惨败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而这部片却是照足暑期大片的样板定做的——而“暑期大片”(Summer Block buster),却正是斯皮尔伯格30年前开创的。
斯皮尔伯格与一起被称做“电影小子”的几个同辈导演相比,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从小在同龄人中就处于弱势地位,他怕黑、怕轮船、怕飞机、怕电梯,略微口吃,不善交流,不懂得应付女孩子,这些缺点卢卡斯、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片的王牌编剧)、斯科塞斯多少也有,所以,电影能够成为他们掩藏自卑的避难所。但有一点,他却与所有人不同。在他们当中,科波拉永远是豪气干云的大哥,总想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而斯科塞斯是最纯粹的艺术家;卢卡斯有伟大的梦想,但最终却为梦想所奴役;斯皮尔伯格是一个渴望好莱坞意义上成功的“孩子”,他不会像斯科塞斯那样整天谈论艺术,他每天都买财经报纸,研究商业法门,揣摩大众心理,他是谈论利润最多的导演。斯科塞斯和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也谈论金钱和权力,但他们内心是将之当做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挑战自己的天才和智慧,想的是怎样拍出伟大的电影,做一个艺术家,就像费里尼和戈达尔那样。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电影史上最灰暗的年月,在电视的竞争下,好莱坞无论票房收入还是产片数量都跌至谷底。为了增加收入,环球公司开放片场供游人参观,斯皮尔伯格就是这样“蹭”到制片厂内部的,他四处转悠,偷师学艺。几年后,一部小片子得到环球赏识,开始拍电视,环球许诺他一旦成功,就可以拍正式的故事长片。随之而来的《决斗》(Duel)的成功有些让人始料不及,从那以后斯皮尔伯格被视为一个有才华的年轻导演,虽然在人们心中还不能同科波拉与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相比。
当执导《大白鲨》的机会到手时,斯皮尔伯格却有些犹豫了,他反而开始担心这部影片会过于商业——但拍出《教父》与《驱魔人》这种“新好莱坞”式电影的渴望战胜了退缩。他想,最坏的结果不外是又拍了部陈腐的旧好莱坞类型片罢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超支三倍的压力下,斯皮尔伯格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剪出的试映版完全是一团糟,镜头衔接稀里糊涂,尤其是苦心制作的鲨鱼模型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最后大家决定减少鲨鱼的镜头,直到第三幕戏才让它首次露面。本来这完全是出于技术上的无奈,但后来却成为被人们普遍推崇的悬念营造方式,真是世事难料。
1975年3月的试映极为成功,出席观看的业内人士在影片放到第一个受害者遇难时,就肯定这部电影一定会大卖特卖!完全出乎斯皮尔伯格的意料。当时的影片营销方法和今天完全不同,因为好莱坞对电视的敌视,通过电视做广告的方式还不被采用。相反影评和观众口碑是至为重要的,这从几年前围绕《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激烈影评战可见一斑。在《大白鲨》之前两年,哥伦比亚公司为一部B级片在当地市场做了局部的电视宣传,取得小胜。尝到甜头后,哥伦比亚再次为一部本来会是一场票房灾难的监狱片在全国范围的电视网做了大肆宣传,最终票房奇迹般大收。《大白鲨》紧随其后,环球公司立即有样学样,投放了70万美元的电视广告——这在当时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这样一来,《大白鲨》的成功挡也挡不住。本来仅有409家戏院同时开画,但这个数字很快扩大,此片迅速将《音乐之声》、《教父》、《骗中骗》的天文数字票房抛在身后。
从《大白鲨》成功的那一天起,好莱坞就被完全改变了,所有的商人都开始从中学习新的生意经。首先,要扩大首映的戏院数,这个数字逐渐从几百到1000,再爬升到2000,从而3000,乃至更多。再则,电视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宣传方式——这两种措施都会大幅增加影片的发行成本,而影评对票房收入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至少对恐怖、动作、喜剧等特定类型片而言是如此。随着成本的飙升,回避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好莱坞开始极为复杂的国际资本运作,开始更加依赖大明星担纲和营造视觉奇观。同时,因《大白鲨》带来的巨额利润,也刺激了制片厂对“大片”的喜好,老板们巴不得每部影片都是《大白鲨》。
1975年6月底《大白鲨》的出现完全成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人都在谈论它,有的人一连去戏院看了十几遍。成功来得太快,这一切令斯皮尔伯格喜不自胜,他终于可以和科波拉、弗里德金平起平坐了!而他们的另一位朋友,乔治·卢卡斯也将在两年后的夏天缔造另一个神话——《星球大战》。
对,都是夏天。如果我们回头考察《大白鲨》之前十多年的美国电影年度本土票房冠军,除了《谁害怕维吉尼亚·伍尔芙》外,无一是在夏季上映的。而1975年后,暑期大片统领全年票房榜已经成为业内惯例,光是记在斯皮尔伯格及卢卡斯两人名下的就有总在五月上映的《星球大战》系列,还有《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等等。2005年,两人更是第一次在同一个夏天分别推出大片——《星战前传Ⅲ》和《世界之战》。所以说,暑假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好莱坞全年的钱袋子是否充实。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暑期大片”,也就是从《大白鲨》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
每个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无论你想不想做艺术家,《大白鲨》终归都改变了一切。权力,曾经只是达成艺术之梦的手段,现在成为唯一目的。电影,作为虔诚的宗教信仰,日渐远去。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 danovich)、施拉德、阿特曼(Robert Altman)、德·帕尔玛、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每个人都回不去了,在他们当中(上面提到名字或未提到),有的人顺应新的潮流如鱼得水,有的人继续横冲直撞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有的人适度收敛野心在和制片人的博弈中权衡进退、伺机出击,还有的人终被残酷的游戏规则所淘汰。
作为好莱坞过去三十年中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开创“大片时代”的斯皮尔伯格;今天,也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当今好莱坞大片投资数额日益膨胀,一到两亿美元已经是家常便饭,那么一旦失败,便要面临痛苦得多的下场。《天国之门》(《猎鹿人》导演迈克尔·西米诺于1980年拍摄,一部当年投资4千万美元的著名亏损大片)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今朝《逃出克隆岛》重蹈覆辙,不知斯皮尔伯格可曾预知?有人已经在断言“大片时代”行将结束,“独立时代”将领新世纪风骚,这样说未免太过武断,人们还在等待,究竟谁会是下一部改变影史进程的《大白鲨》?magasa/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