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蹒跚多年这后,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为契机,推出与剧情紧密相连的影片附属产品。不管结果如何,冯小刚的这一创举不仅可以让中国观众不再凭空艳羡《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同时,这块表也给电影人一个崭新的启迪:电影产业化起步虽难,但势在必行。
寻找电影产业化的最初轨迹,我们仍难以回避好莱坞的巨大光环。很早便已市场化
的美国电影一度为它的国家创下每年上千亿的外汇收入,这远非影片本身所能办到,种类繁多的产品开发,包括海报、T恤、CD,甚至穿着装饰都可以大赚特赚,因此欧洲有人早就预言:“要警惕好莱坞的入侵。”再看看东方之珠香港,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使电影受益不浅, 《英雄本色》系列轰动东南亚之后,周润发“小马哥”装束中的墨镜、风衣迅速成为抢手货,偶像风带出来的是商业热潮。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电影目前处于一个尴尬时期,而出现这种情形的缘由从说纷纭。在记者看来,争执的实质还在于市场与非市场因素的水火不容。联系到其嚣尘上的“金鸡百花评选迷雾”,“<长征>获百花奖质疑”等等事件,我不禁为冯小刚和《不见不散》叫好——他们没有卷进那些是是非非之中,而是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拓中国电影的产业新路。
这块售价为99元的项链挂表虽然在价值上不能跟“海洋之心”比,但由它引发的可以预期的一种文化消费时尚,将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制作手段日渐成熟、日趋完善。谭飞(见1998年12月11日《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