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峡好人》被排到同一个映期,恰好是中国电影“两条路线的斗争”。很多人在议论此事,但没人说的比王朔一针见血,虽然他并非直接议论《黄金甲》和《三峡好人》的狭路相逢。
实际上这根本谈不上“狭路相逢”,二者根本不构成竞争关系,从票房来看是鲸鱼和虾米之比,鲸鱼与虾米彼此都不会在意对方。贾樟柯宣称和《黄金甲》同期上映恰好是他
乐意看到的局面。这一乍看轻描淡写的表态其实暗含了艺术电影或者说“作者电影”向商业类型大片、素朴沉实的现实主义向奢靡浮华的大片主义的某种宣战姿态。贾俨然成了另类孤胆英雄。
我是偶然在办公室捡到一本今年第 5 期的《收获》,才发现王朔这哥们依然这么能骂人,只是这一次是一边端着算盘一边骂——不单从艺术也从商业的角度骂中国电影。王朔编剧徐静蕾导演的《梦想照进现实》的推出,促成了孙甘露对王、徐二人的访问。孙甘露显然与中国电影颇为隔膜,他和王朔的对谈偶有各踢半边球不着边际之处,但王朔有太多的心事和意见要一泄了之,即使对着一面墙,他也会一字不落地发表完这篇大片时代的王朔白皮书。可惜王朔当年的读者如今难得去翻文字期刊,而徐静蕾的博客粉丝多半也不会去看《梦想照进现实》,王朔在《收获》的长篇大论,在媒体上流传的仅有一句“中国电影媚外,从来没这么媚过”,可还有不少妙语,不抄下来广为流传似乎对不住王朔那条如簧巧舌。
“如果说这几年这几部一巴掌数过来还有富余手指头的大片,对电影市场确实产生了影响,就是在新一轮进场的影视投资公司、国外基金经理什么的新投资人心中打了一针鸡血:投就投大的,全球分账,进主流院线。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带剑的,叫人瞧不出咱们从前心里挺狠的,不叫电影。这也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特别喜欢找一条正确的道理,唯一的道路,就跟开车堵车似的,其实本来也没走在坑里,就是见不得别人快,旁边多过去一车,立刻觉得排错队了,掰出去并进来,就瞧他那儿忙跟马路上编筐呢。就造成全国一年只放几部电影。还不如样板戏呢,那还八个呢。特别逗,好像天阴太阳忽然出来,大家一起指着一帮古代人喊:“是电影。”
这是我看到的,对眼下中国电影现状最精彩的评论。上房不带剑的,不叫电影。哈哈!
王朔还骂:“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到《十面埋伏》到《无极》跟了一路的老外,已经跟恶心了。”如今又添上《夜宴》,添上《黄金甲》、《墨攻》,不知海外票房和恶心指数哪一个更高。
王朔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商业片试探,称贾樟柯不必去寻求广大观众的认同。从贾樟柯最近的言论看,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代表“广大观众认同”的票房不抱多大希望。
究竟有多少人看完《黄金甲》后会好奇地跟着再看一部《三峡好人》?大片的登峰造极蜂拥而上正好衬托了贾樟柯。影史就这样增添了戏剧性传奇,比如说一个买不到《黄金甲》票的观众,可能会先进去空荡荡的《三峡好人》放映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