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1:54  三联生活周刊

  “大多数电影就不该拍出来”

  “我觉得在制作的过程中,在开发剧本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我要拍给普通观众看,普通观众喜欢哪几种类型?给普通观众看只有3种情绪可以表现:你让他感到很开心、很悲伤,或者揭露现实后感到很愤怒。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一两个小时的封闭空间内,整个思想和精神状态得到某种释放。如果观众能跟着你的电影把情绪发泄出来的话,我觉得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如果创作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里面,这个作品就有问题了。2007年最失败的发行,我认为是《太阳照常升起》,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我没看懂。一部电影拿到你眼前,应该首先判断它是不是给大众看的,可能它只是给某一类观众看的。如果基础的这一点没有做到,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可能适合市场。我们所谓的适合不适合市场不是从商业或艺术来划分,是看它适合不适合大众,好的电影、艺术水准较高的电影依然有可能是适合大众看的。这一点在许多创作者脑子里是不太清楚的。”姜伟说,“2007年除了几部大片,不能说的秘密(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3))》、《导火线》男儿本色(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3))》都值得关注,它们的制作成本都不高,但是票房很好。”

  电影创作的市场化也是随着电影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才慢慢树立起商业意识的,比如张艺谋、冯小刚,他们都是在连续4部电影失败后才树立了商业意识,所以他们创造了大片的票房纪录,而像陈凯歌姜文,他们还停留在过去,意识到了市场却没有意识到市场规律是什么。更多的导演面对电影产业化需要重新定位。“好莱坞永远都是制片人中心制,导演不过是总经理不是老板,真正在好莱坞有剪辑权的导演没有多少,这也是充分商业化的表现——在市场的规范下,不允许有超出规范的人。好莱坞的制作是有一个容忍限度的,比如超期、超预算,通常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一个很严格的制度,大家都是在规范的游戏规则里发挥。我们这边的创作和制作还是导演中心制,甚至能看到有些片子编剧、导演、制片集于一身,不排除有些人确实全才,但这也说明在某些方面不够专业不够细致。我们的制作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真正的商业化操作就是要打破导演中心制。如果想走市场的话,需要方方(blog)面面的专业经验提供支持,凭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还达不到。我觉得大多数电影就不该拍出来。在拍之前有没有想过拍这样的电影是要干什么,所有人都说我拍出来是要交给市场看,但有没有真正想清楚到底是给谁看的?像《太阳照常升起》,片子本身是很有探索性和个性的,我个人是能接受而且很欣赏的,但它是普通大众能够接受和喜欢的吗?这就是自己最初错误的定位导致后来整个问题的出现。”姜伟说。

  高军说:“要通过7个方面的因素来判断一部电影有多大票房。第一,考虑影片质量,要可看性强。第二,考虑档期因素。处在什么档期很重要,因为每个档期都有一个消费均线,元旦、圣诞档远远高于春节的票房,《长江7号》《大灌篮》的票房就肯定不会高过集结号(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3))》、投名状(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电影市场化之路(3))(blog)。第三,考虑左邻右舍(blog),即考虑一部影片前后各有什么电影上映,前面的片子会不会太强以至于淹没它,后面的片子会不会太强以至于将它拦腰截断。比如说2007年的《大电影2》比2006年的《大电影1》好看,但《大电影1》可以做到2400万元的票房,《大电影2》只能做到1000万元,正是由于前面的电影《投名状》、《集结号》太强。所谓拦腰截断就是,一部影片刚上映3天,但是一部更强的影片上映了,的确有人想看前一部电影,但前一部电影的上座率远不及后一部电影,很容易被影院撤换掉。第四,考虑宣传覆盖因素。做多大的宣传、首映礼有多大规模、多少媒体参与、媒体报道力度是否够强、做了多少商业广告等,都必须加以考虑。第五,考虑可能在观众中形成的口碑。第六,考虑社会关注度。《色·戒》档期一推再推,但我一直对影院经理说,不管什么时候上映,它的票房都会过亿元,这就是因为社会关注度太高了,尽管它后来低调宣传,但票房还是达到了1.4亿元。第七,考虑市场覆盖,也就是说投放的拷贝数量,不但要考虑单拷贝创值,还要考虑投放规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