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基:《1942》完美结合了罕见的类型

2013年09月26日09:50  新浪娱乐 微博
冯小刚《1942》国际版海报 冯小刚《1942》国际版海报

  我对冯小刚导演的《1942》印象深刻,并且深深为之它感动。这部电影结合了两种电影类型,都非常罕见。

  其中一种类型是有关怜悯的情节。这是一个有关人们承受巨大的苦难和痛苦的故事,而这些承受苦难的人们本身并没有过错。自然,战争以及疾病巨大的突变摧毁了他们的生活。影片中主人公并没有过失,他们只是走在一条有着巨大摧毁力量的道路上。这种类型有时也被称为苦难题材,因为它检验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糟糕的力量时的生存能力。在某些时刻,当希望升起,主人公将朝着更好的生存迈进,但是这种情况又会再次倒退回来。这种类型通常会已负面的情况结束,如果结尾完成的很好,它将充满了力量。

  我愿意将《1942》同很多大师级的灾难片作比较。在电影中,有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在舞台上,有高尔基的《底层》;在文学里,有卡夫卡的《审判》,左拉的《萌芽》,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俄国人,高尔基以及索尔仁尼琴,他们因著有历史苦难作品而闻名。但是这种类型题材里最著名的作家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及他卓越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诺贝尔获奖作品《老人与海》。《1942》是部非常好的载体。在文明进程的历史中,这些苦难孕育了非常优秀的作品,而这些真实的苦难却在今天被大量的忽略。

  影片中第二种类型是有关考验的情节。这种情节依赖于意志力。自然,战争,社会极大的力量考验着影片中的主人公。他们被考验的是那些维护自身价值和道德的意志力。这一切已经超越了生存。他们可能不能活下去,但是他们的道德标准将接受考验——他们会降低自己的价值去妥协么?他们会为了生存而放弃道德么?这些有关考验的情节,很好的编织在《1942》里。

  因为影片的情节是极好的;表演非常精彩;导演,剪辑,舞美都呈现极好的才华,天赋与视野,但对于片名我认为有些许瑕疵。影片根据原小说《温故1942》改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小说名字,类似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但是在电影里,如果你希望一个片名能预示观众即将看见的,你要用电影里某些东西来命名:一个角色,一场戏,或者主题。在电影《1942》里,人物通过有力的剧情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有关河南省的设置对于国际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从我个人来说,我提议用一个跟主题相关的标题,类似《饿殍》,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饥饿。这样的标题很确切,观众能知道他们即将看到什么。可能对于电影人来说他们害怕这个标题太过负面,而《1942》这个标题又可以讲观众引向小说。但是1942,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太宽泛了。在那个年代,整个世界都在战争中。

  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小缺陷,那就是它开头和结尾都用了画外音进行叙事。对于我来说,在这部辉煌的电影交响乐里,那些画外音叙事时刻就像个错误的音符。这些让人分神的叙事往往是一种试图文学化的姿态。可我总是希望电影人努力的是电影化的而非文学化的。

  除了两处小问题以外,我发现在其它方面这都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电影,就像近期我看过的其它中国电影一样,例如《南京南京》,一部同样是有关日本侵略时期的电影。《1942》完美的结合了两种非常罕见的类型,我非常高兴有机会观赏它!

  (注意:以上内容是麦基先生语音转录而成,而非麦基先生所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