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严肃、刻板的行业,影视圈里更能时常爆出些有趣的新闻。同样的分手,换上了巩俐与张艺谋,就能演化成沸沸扬扬的绯闻;同样是偷漏税,轮到毛阿敏和刘晓庆,就能闹得满城风雨;同样是保姆行窃,换上宋祖英的小阿姨,就也跟着变成了焦点人物。
一般来说,近十年来关于影视圈的报道,愈来愈成熟和理智。昔日那种对明星充满崇拜的追星族式报道,已经失去市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批评的先河一旦创立,就形成不可
逆转的潮流。指望媒体只能歌颂不能质疑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不错,最初也有明星一时难以适应,发现了非歌功颂德的文章后恼羞成怒,不依不饶地找到报社或找到法院,甚至更有性急的导演扬言要“砸烂”“不负责任”的报社和“废了”“造谣”的记者。不过,在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明星们开始大度起来。他们清楚:在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里,要求万马齐喑或众口一词都是不现实的。
奇怪的是,影视圈里至今依然有人害怕听到不同的声音。前不久,在长沙为陆毅推出新专辑而举行的一次歌友会上,“主办方明令规定,记者所提的问题只能涉及音乐,而且只能赞扬,不能批评。”
可能是关于陆毅的歌唱天赋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比如“陆毅曾经想投拜的音乐老师三宝,更是直指陆毅——没有唱歌天赋,恐怕三五年都难以调教出来”,还有“初入歌坛便引来了不少批评声,歌迷在网上评论陆毅是走音歌手。”等等。虽然这些评论并不一定准确、在行,但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客观反应,绝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倘使陆毅具有一个合格歌手的潜力和实力,他根本不用在乎这些评判,哪怕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评判。
可是,如果徒具漂亮脸蛋儿,便趁机包装成“多栖”的明星,包装公司有什么权利剥夺公众直言不讳的批评呢?我们的社会日益走向政治文明,娱乐圈的某些人却背道而驰。企图把自己还定位在封建皇帝的高度,让所有谦卑的臣民违心地称颂他身上的新衣!
或许“生性谦和”的陆毅本人并没有主办方那么霸气,居然给前来到会的记者下达如此荒唐的指令。当然,可以理解经过“非典休眠”后、要靠专辑赚钱的主办方心情,但这就是可以褫夺新闻记者提问权的理由?难道记者是他们公司里挣钱的“宣传策划”吗?
从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到卫生部的疫情发布会,没有哪一个以维护“国际形象”为由,在会前命令在场的记者“只能赞扬,不能批评?”尽管有些西方记者的提问颇为尖锐,但发言人都没有吹胡子瞪眼呵斥记者。恰恰相反,他们以包容的微笑从容应对。
然而,一个推销唱片的“歌友会”,竟敢颁布这样的规定,莫非以为自己就是说一不二的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