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版”的习惯在我们“这尕瘩”自古便有。从字画文物到高科软件,世界上能有的好东西,几乎都被俺们辛勤地“盗”过。其实不光我们“这尕瘩”,只要时机成熟,全世界人民都乐意染上“偷盗癖”。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目前令全世界出版商头疼的免费下载问题。在美国,娱乐公司、下载软件供应商和下载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法律“三角关系”,谁都说自己没有错,哪门子专家都说不清楚,你告我我告你,估计几天几夜也扯不完。
单从娱乐功能看,免费下载和我们前面所说的盗版“产业”不完全是一回事。不信你随便问一个“偷盗癖”,他都会告诉你和全世界爱乐者分享、交换音乐的快乐。在无国别、无所有权、无文化歧视的前提下,免费下载音乐成为一种富有诗意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就像一场乌托邦式的“大联欢”。如果你非说那是“偷”,可能很多人都会产生“窃书不算偷”的自我安慰。
但是安慰归安慰,无穷无尽的“免费下载”的确让版权商大破其财。于是,有下载者被告上法庭,在缴纳了巨额罚款之后,向全国人民发表“认罪宣言”;有各种P2P软件商纷纷修正自己的产品;有的下载网站如苹果I鄄TUNES开始收费,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就连当年美国P2P鼻祖NAPSTER网站也宣称:在我这里可以免费在线听,想拿走,得交钱。
回头看看咱们“这尕瘩”,本来有大批人喊着“将下载进行到底”的口号,只买盗版碟,只看盗版盘。不过风向似乎也在转变,有一些铁杆乐迷现在放弃了买盗版盘或是下载MP3的习惯,而开始收集原版盘。而以国内原版市场的“天价”,真可以说是谁知“盘”
中餐,张张皆辛苦了!这些曾经有过“偷盗癖”的乐迷,在收集了大量正版原盘之后,开始变成了“恋物癖”。他们以一屋子高高摞起的CD为豪,从网上交换音乐交流思想,变成了在地下交流各种版本、品相、年代和价格。唉,看来这跟音乐相关的事情,真不能用“偷”来形容,只好说他们是有“癖”了。本报文娱评论员 王春晖
本版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未经本报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侵权举报电话(传真):010-63039303。来稿请赐寄:xjbwysp@vip.sina.com
新浪网娱乐频道独家提供网络支持,地址:http://ent.sina.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