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我们能否宽容余秋雨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17:02 新京报

  余秋雨一直是中国文化界的焦点人物,这次的《借我一生》也不例外。事件的焦点还是集中在余秋雨的“文革”问题上。而余秋雨也再次声明自己在“文革”期间是清白的,“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伤害他人的事。”对众人关心的他参加了“文革”写作组并以“石一歌”笔名发表文章一事,余秋雨则郑重发出悬赏:“有人如能指出我用‘石一歌’的笔名写过一句有他们指控问题的文章,只要一句,我就支付全年薪金作为奖励。”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新浪交友一展您的才华

  按照过去的经验,余秋雨的任何一次自辩,换来的都将是更为汹涌的批判风潮———这次由于余秋雨花了十几万字的篇幅来详述自己的“文革”经历,估计引发的争议会比任何一次都大。兹事体大,余秋雨不可能不辩解,他的批判者也不可能不深究,僵局还将继续。只是,这样的文化争辩多少有点令人担忧:文化界会不会因此出现一种扬道德而贬专业的思想倾向?目前对余秋雨的批评会不会超越正常的文艺批评界限,演变成新的文化暴力———而任何一种文化暴力的重演,最终伤害的都将是文化本身。

  在承受了这么多年的批判之后,余秋雨等人有没有可能获得批判者的同情和宽容?或者说,大家能否不把学术问题政治化,回到一个更尊重事实和更理性的语境里来著文和辩论?也许,今天的中国,对于余秋雨这样卓有成就的文人,宽容他比批判他更为重要。

  现在对余秋雨的批判,罪名越闹越大,帽子越戴越高,什么“文革余孽”、“四人帮文胆”、“四人帮帐中主将”,这些谁都承担不起的重大罪名,都冠在了余秋雨头上。这时,即便余秋雨真的有错,再要他低头认错,也已经很难———他只要承认其中的一个小错误,最终就可能将所有的罪名都坐实在他的头上。余秋雨深知这一点的危险,所以只好硬着颈项往前走,如他自己所说,“我怎么能低头?”

  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把余秋雨说成是“文革余孽”、“四人帮文胆”的批判者,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即便一度公认是余秋雨所作的《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走出彼得堡》两文,最后也被证实为是胡锡涛等人所作,实与余秋雨无甚关联。余秋雨的“文革”表现其实是一个十足的疑案。但一般读者未必了解这起疑案的内幕,轻信不实传言者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余秋雨会对批判者和传媒心存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任何的批判都必须以事实和证据为前提,也必须在理性、负责的语境中展开。关于余秋雨的历史问题和散文得失,显然需要一场更严谨的历史考据和文学分析来为其定性,但在没有发现新的罪证以前,余秋雨的那点历史问题理应获得宽容———罪责比余秋雨严重得多的人都已获谅解,我们没理由让当年才二十出头的余秋雨独自为“文革”忏悔。毕竟,任何一个从艰难岁月中爬过来的人,都不敢担保自己是完全清白的,余秋雨是这样,余秋雨的批判者也是这样。

  当然,宽容余秋雨,并不等于要为他开脱什么,而是给余秋雨一个冷静的反思空间,同时也提醒余秋雨的批判者:批判余秋雨,除了要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外,或许也该换一个角度了———如何让自己的批判既符合现代理性,又能准确地命中目标,这值得余秋雨的批判者深思。如果反反复复说的还是那些不能坐实的所谓“罪名”,并据此将余秋雨的学术和散文成就也加以抹杀,那再有耐心的读者也会厌烦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谢不语(青年文学评论家)

  本版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未经本报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侵权举报电话(传真):010-63039303。来稿请赐寄:xjbwysp@vip.sina.com

  新浪网娱乐频道独家提供网络支持,地址:ent.sina.com.cn/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欧美金曲 演唱会  
歌手列表 排行榜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