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我为什么要批余秋雨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11:32 新京报

  对余秋雨在“文革”期间究竟干了什么,我不感兴趣。说实在的,那个年代的人没有抡棒子把别人打死,已经算得上是个好人了。余秋雨花几十万字在《借我一生》中孜孜不倦地证明的也无非是这一点。倘若他没有在《学习与批判》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几篇烂文的话,那他几乎真可以称得上是个“好人”了。

  纠缠于余在“文革”期间的所作所为,只能抹煞“余秋雨批判”这一文化行动的真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最新高薪空缺职位查询
实意义。余秋雨本人似乎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不厌其烦地纠缠于那些陈年旧事的细枝末节,充分发挥了“海派文人”的特长,用鸡毛蒜皮来抵御批判的锋芒。余杰等人以为抓住了余秋雨的“文革”小辫子,其实那只是一个假发套,他随时可以扔出去,来一个金蝉脱壳。

  “余秋雨批判”的意义并不在于要把他个人搞倒搞臭,而是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他所代表的文化趣味、精神倾向和价值立场是值得认真反思的。余秋雨代表了中国文人在现实世界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典型品格。在任何时代,他都是时代的宠儿。从《学习与批判》时代到市场经济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余总是能恰当地挠到主流文化的痒处,他实际上是接过了杨朔的接力棒,他用虚夸的民族主义热情,替换了杨朔散文中的“革命”意志。另一方面,与杨文的赤裸裸的高亢讴歌不同,余文用窃窃私语和交头接耳向主流暗送秋波。历史和文化的灿烂碎屑,掩盖了这一切,因而显得更为隐秘和暧昧。

  通过他的散文,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历史迷雾所笼罩的深闺中,向现实发出迷人的媚笑。这种迷人的笑容,很容易被一般读者理解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们甚至感谢余用虚伪的文化光芒照亮了自己蒙昧的双眼。正是在这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下,余文赢得了市场。在文体上,余文则代表了这个时代文化之最恶俗和浮夸的一面。有人把这种文体称作“娓语”的当代复活,但这种变异了的、用来向主流和市场双重献媚的“娓语”,不如直截了当地叫做“媚语”。

  张闳(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音乐 明星 好歌 歌手 
酷图 刀郎 自拍 写真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