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整个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问题,只叫余秋雨一个人忏悔是不大公平的。
和以前所有的风波一样,余秋雨的“记忆文学风波”不会产生任何类似真相的东西。
文化圈的批评和斗争越来越有条不紊和成竹在胸,在开骂与被骂前,文人们便已经
开始精心计算着自己在骂声中的得与失。
大约两个月前,江湖传闻一脑门子官司的余秋雨先生要出自传了,我特别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冷清许久的文化圈势必掀起一场“腥风恶浪”。
果然,随着《收获》杂志对《借我一生》的率先连载,余秋雨“记忆文学风波”骤起。余杰开骂了,肖夏林开骂了,金文明开骂了,跟余秋雨有过梁子的人都按捺不住了,甚至连一些跟余秋雨没什么深仇大恨的人也被媒体连哄带拽撺掇了起来。
这场风波的焦点是余秋雨对自己“文革”经历的“选择性回忆”究竟是否属实。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在质疑: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惟有学者丁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了难得的客观与冷静,他不温不火地指出:文革是整个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问题,只叫余秋雨一个人忏悔是不大公平的。
和一切文化界的矛盾冲突一样,有人煽风有人点火,从文火预热,再到大火急攻,余秋雨的“记忆文学风波”终于临至沸点。
这时候,如同人们所料,在观察了一阵形势后,余秋雨终于站了出来,“首度对针对自己的批评做出了全面的回应。”
可以想见,在余秋雨通过媒体作出如此表态后,“倒余派”一定还会针对表态作出更为激烈的回应。但宣布将要彻底脱离文化圈的余秋雨估计不会再作应对了。至此,无论是余秋雨还是“倒余派”,所有人的排泄欲都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借我一生》和对《借我一生》的批判都将创造出不错的销量。
仅仅从个人角度看,我对余秋雨的“记忆文学风波”提不起一点兴趣。在我看来,这场所谓的风波不过是一出已经预先导演好的闹剧而已。因为从一开始,人们便可以清晰地预见到:风波中的人们想做什么、要说什么。媒体只是预设在那里的舞台而已,制造票房才是它的天职。
和以前所有的风波一样,余秋雨的“记忆文学风波”不会产生任何类似真相的东西。这一文化事件的惟一价值在于让人们看到,文化圈其实正在向着余秋雨所说的商业化无限逼近,甚至更加先进。
从周国平自传直截了当暴露隐私,故意把自己做成靶子树在众人面前,到余秋雨欲擒故纵祭起“记忆文学”的大旗,与“倒余派”上演一出尽在掌控中的好戏。文化圈的批评和斗争不再如几年前般盲目而天真,而显得越来越有条不紊和成竹在胸。文人们在开骂与被骂前便已经开始精心计算着自己在骂声中的得与失。本报评论员张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