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一种不恰当的沉闷所笼罩,唐晓白还是守住了她在《动词变位》背后的姿态——换句话说,作为导演,唐晓白用谨慎战胜了她的局促;她通过某种极简主义的策略,让所有的破绽,都压缩起来,配合着情绪,被换算成情理之中的寒酸。
所以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寒酸的电影,或者说关于寒酸的电影。而不是苦闷。众所周知,1989年对于那些大学生来说是怎样一次无从说起的改变,他们迅速地消耗了一些东西,
然后接受规训和再造,从热血青年的幻境中掉进现实,要么离开,要么死去,要么投身经济建设,要么在人生的鸡窝里忍耐着等待变老然后发福。惟独不可以疯掉。对曾经过度燃烧的浪漫主义来说,被否定是苦闷的,但更糟糕的是你必须接受苦闷,除了性和钱,别无安慰,这就是寒酸。
很好,唐晓白把一切涉及性和钱的地方都处理得足够无趣,包括饮酒和弹唱,几乎没有忘情或发疯的可能——如果有,也立刻被制止,拿破旧、颓败、写实、灰暗、空旷的声光色,缓慢地抹去。就像记忆可能会被意识形态抹去一样,唐晓白也要抹去我们的热情。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必需的废话和技巧,甚至没有更多的细节也没有重量,如果不是这样一部旨在唤醒人们曾有过的绝望的电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更合适地接纳导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个处女作,她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她遭到配乐的戕害,她别扭地引用了海子的诗——它出现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沉不住气——她也在很多细节上用力过猛,让隐喻变得像套路。但是这仍然是一部电影。我是说,在这个国家,她的多数同行拍的还不是电影。她提到了咖啡和火锅,海子提到了姐姐——对了,海子,我们知道,一代幻灭的大学生脑海里装的不是鲁迅的《伤逝》,而是一个壮烈的诗歌神话,他们无法完成,也不大善于拥抱叙事时代,并因此陷入加倍的寒酸——没有姐姐,咖啡也卖不动,换成火锅,还是冷清。在几乎沉默的叙事中事情发生着,在没有的抒情中唐晓白哭泣着,浪漫已死,前途是加长的,《动词变位》深深地陷入现实。
甚至不能让视线拉得更远,或更近,中景让我们无法忍受,持续的环境噪音让我们也感到无力。一个由经济操纵和鼓舞的时代远未开始,视线就停留在这个可能绽放出复杂光芒的历史片断上,但仅仅如此,我们除了被唤醒——像那个在咖啡馆讲述的寓言一样,记忆总是会被唤醒——并没有被带到更疼痛、微妙或开阔的地方。因此我想说唐晓白展现了一代人的寒酸,并且替他们铭刻在心,这就是电影最低限度的价值。
我几乎就要说,她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和什么样的责任;我也几乎就要猜测,她在和什么样的内心的虚无抗挣,向什么样的刺痛靠近。但这又怎样?连姐姐都没有,人们还不是照样搬家、做爱、买肉、推开窗户,如果没有咖啡,他们还需要火锅,如果没有火锅,他们还需要偷一个席梦思床垫给情人受伤的脊背。反倒是这一切都有了以后,我们才知道,真正需要的,还是记忆。颜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