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意义于我,不知怎么正确描述才好。言简意赅地说,就是除夕过完了,又是新的一年。现在冷静下来再反思。
昨天一天都有人叫嚣是“世上最大的逆转剧”,我则不以为然。首先坦言,《卡波特》我只看过一个20分钟的片段,其他四部作品都有幸欣赏过。我这个月会慢慢把影评写出来,直接观后感和就奥斯卡奖所想到的部分,不妨透露。
《晚安,好运》,佳作。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凌厉运动的镜头,不亲切。演员的台词功底要求极高,男主角的念白语速奇快,高不可攀的演技。黑白摄像营造的50年代风格,精细的美术指导将当时的电视台完满复原,整个视觉系统的风格刚健、硬朗、阳性十足。故事本身并不像媒体吹嘘的那么大,只是时代洪流中一朵极小的浪花,而麦卡锡主义的复杂历史背景,则成为将一般观众挡在门外的需提前预习的基础知识。加上浓郁的政治性,对布什政府的针砭时弊,本片真是一部怀旧的佳作、一部当代美国的异端。虽然也讲述美国历史、也歌颂美国英雄,一看便知,获不了奥斯卡。
《慕尼黑》,杰作。如不是巴勒斯坦方面哈马斯当选,所有人突然对此题材三缄其口、不闻不问,我相信本片有高于《撞车》的王相。暗杀行动的每一场戏,均有大量的娱乐性桥段,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这么友善,而且煽情。煽情煽到无以复加,不放过任何细节,楼梯的对话戏、结局的双塔剪影。奇怪的是,这些煽情没产生任何负面效应,所有场合均可令人顺理成章的接受,这才是斯皮尔伯格最大的能耐。圆熟纯润的技巧已完全不着痕迹,好一个使我叹为观止的Film Maker。
《断背山》,杰作。与《慕尼黑》完全两极,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里始终是事件的推进者,深入其中,热情如火。李安则是智者,袖手旁观,又悲天悯人,冷冷冽冽地俯视着艾尼斯和杰克的爱情悲剧,甚至不留一声叹息。艾尼斯和杰克注定是悲剧,艾尼斯不能自我认同,这永远是杰克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他们只能是不开箱的钓鱼伙伴。所以艾尼斯的痛苦和杰克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艾尼斯因为自己欲罢不能地做一件“错事”、追求一样“本不该属于他的东西”而痛苦;杰克因为无法让同伴在心灵上与自己同舟共济、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而痛苦。没有一处着力煽情之笔,虽然为了最后一个镜头,故意让艾尼斯的女儿留下毛衣,但也止于静态的展示,镜头冰凉。如此镇定和几乎残忍的控制力,不愧是大师。但看完我就诧异,怎么金球和广播影评人协会会选这部片子?完全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面相!于是,我首先确定了最佳影片不可能是《断背山》。
《撞车》。佳作。以36小时之内的洛杉矶为一群互不相识的居民的人生舞台,且这些居民分别从属于不同的群体(肤色不同、祖籍不同、阶层不同)。于是,以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短暂接触为契机,受力个体开始以施力个体作为标准判别施力个体所在的群体,并在今后面对该群体的任何个体时,以之前该群体中曾对自己施力的个体为主观印象进行对待。最终,所有个体发现自己都错了:个体就是个体,不代表群体——第一层;别的群体中的个体之所以对自己进行错误定位,是因为自己群体中曾有个体给对方群体中的个体造成了错误印象——第二层;给对方群体中的个体造成错误印象的自己群体中的个体,并非与自身完全不同,有时自己同样可能给对方群体中的个体造成错误印象,原因常常是偶然的——第三层。挑衅开局,平和收尾,略显激进地直笔问题,却仍存善良之心(伊朗人的“子弹”),既有炒作的噱头,又有恳切的研讨,非常符合新世纪以来奥斯卡的审美。在种族问题因“9.11”和伊拉克战争重成热点的当今,小金人需要这面“反映时代的镜子”。虽然本片的情绪分散(去年《百万宝贝》集中于一点爆发),但显然最具奥斯卡相。毕成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