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幕后盘点:从明星配音到配音明星-译制片情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19:27 精品购物指南
经典影片 声音的魅力是什么?古书上常有“声色照人”“声色夺人”的说法,可声音却又不易保存。也许,正由于这种绚烂的转瞬即逝,那些曾经的“好声音”才能穿透岁月的沧桑,直抵人们的内心世界。曾几何时,人们在欣赏经过译制的外国影视作品时,听到外国演员讲着中文却并不会感到别扭,那是因为,曾经,配音作为一门艺术把人物的表演和语言已经融为一体。它也让我们看到了虽然声音终将远去,可声音的魅力却可以永存。 一首名为《露天电影院》的歌中曾唱道:“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不富足的时代里,观看译制片,曾是很多人日常生活里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模仿那些经典台词也成了人们快乐的源泉。一部部陌生的外国影片,一个个陌生的外国演员,在配音艺术家“声音”的诠释下皆成为中国观众心中的“经典”、“偶像”,而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是南方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与北方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打造了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 “译制片情结”的背后 现在,观众最喜欢看的大片是电影院原版引进、原音重现的版本;电影频道最受欢迎的同样是中文字幕、原音再现的影片;早年间DVD上“双语配音”的噱头也早已没有了吸引力;甚至有很多人早已不在乎网络下载的电影会不会有中文字幕。关键在于,只要不是配音版本就好,对此,不用解释,大家心知肚明:都这年头了,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去听丧失了原版魅力的配音版本呢? 但是曾经,“上译”的标签却比原音得到了更多中国影迷的褒赞。经过上海电影译制厂加工的电影甚至要胜过原声台词。即使在DVD、网络下载、家庭影院盛行的今天,“译制片情结”依旧是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爱恋。可河流东逝而去,青山从不留人。那些曾经的好声音已经渐行渐远,而当年人们最常说起的“译制片”,也成了生活中的稀有名词。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如今,在这个资讯发达,人人学英语的年代,当年的译制片却因为配音这个元素而让人至今念念不忘,经过时间的洗礼而越发变得熠熠生辉。 周杰伦(听歌)的新专辑也许可以成为让很多歌手羡慕的“双白金”唱片,张艺谋的大片儿也许可以赢得让很多导演羡慕的高票房,但是,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会去音像店买一张周董的专辑,收藏一张正版的《英雄》?答案还要交给时间来评判。现在的情形是,有许多人在不辞辛劳地利用各种方法收藏那些当年的译制片,还有许多人,他们甚至不用再看画面,仅仅是声音——那些银幕背后的声音,就已经使他们沉醉其中。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如今,人们只能在歌里缅怀曾经共同拥有过的那段青春岁月,用歌唱或者用聆听。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色彩不艳丽、声效不震撼的译制片就好像品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又像翻开发黄的老相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亲切感正来自于银幕背后的那些声音,那些当年的配音艺术家,他们的世界就是声音的世界,他们的人生就是声音的人生。邱岳峰、刘广宁、童自荣、毕克、尚华(听歌,blog)、丁建华、乔榛……也许你早已淡忘了这些名字,又或许你从来不曾熟悉他们,但是,他们所配过音的角色却是如此深入人心,他们在银幕背后所营造出的声音世界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中国,邱岳峰、童自荣、乔榛、丁建华、李梓等众多配音演员曾是一代人的“隐身明星”。如果套用现在“偶像”的说法,他们在当时则是名副其实的“偶声”。很多人甚至连他们的长相都不清楚,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他们的声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作为配音演员,他们虽是“隐身人”,却活在了观众的听觉记忆里。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