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李安欠R&H特效公司一声谢谢

2013年03月04日10:34  北京青年报

  “如果没有特效团队,《少年派》里跟派同船漂流的就是一只简陋的布老虎;如果没有特效团队, 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不过是个巨大的游泳池。但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今天,原本属于R&H们的“派”随时可能被抢走。”  奥斯卡上举起最佳导演小金人的李安成了R&H公司的出气筒,虽然李安有点冤——这毕竟是美国整个特效行业的一笔整体烂账,但是,R&H团队的火冒三丈也是合情合理的,特效行业都惨淡成这样了,奥斯卡典礼却只放大那些表面的荣光,对于特效行业的生存困境如此冷面漠视,这种普遍的不尊重让特效人心悸、心寒。

  这确实是一件挺讽刺的事情,好莱坞大片几乎都要仰仗特效公司才能完成,特效公司却成为了闷声干活、得不到利益的“弱势群体”。颁奖礼当天从电影网上看奥斯卡直播的中国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窘迫地位。当时,上台领奖的R&H团队四个人的致辞才进行不到两分钟,但因为谈及了公司的破产困境,其发言居然被《大白鲨》的音乐打断,麦克风也被消声。所以,就算是R&H因《少年派》夺得奥斯卡视觉效果奖,他们也无法高兴,毕竟,发奖只是形式,生存则是另一个复杂的程序 。如今,数百名面临被辞退的员工只能在奥斯卡的场外抗议,他们也没有工会为自己撑腰,连儒雅谦逊的李安导演都没有借奥斯卡的绝佳机会替他们说话,所以,R&H确实有理由痛心疾首地拆穿这层假象:如果没有特效团队,《少年派》里跟派同船漂流的就是一只简陋的布老虎;如果没有特效团队, 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不过是个巨大的游泳池。

  他们随后发给李安的公开信其实是寄送给这个不知感恩的世界的斥责:“《少年派》花了许多艺术家数百小时才雕琢而成,加上卖命工作的现场助理与特效制片来回协调,才能制作出令人赞叹的场景与动物表演,更不用说还有工程师写出长串合适的程式码,并建立起整部电影的制作流程……”

  R&H此次跟李安的叫板确实代表了美国特效行业的急迫心声。要知道,R&H是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影视特效和动画制作公司之一,之前曾经参与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的影片《黄金罗盘》和《小猪贝贝》。 但如此的赫然成绩竟然都无法挽回它的颓势,可见美国特效行业的沦落。像R&H一样落难的大牌特效公司有很多,近年来,为《返老还童》、《终结者2018》制作特效的Asylum Visual Effects特效公司及有17年历史的CafeFX都已经倒闭。创造过《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经典巨作的数字领域公司也破产重组,去年被中国的小马奔腾公司收购。而鼎鼎有名的工业光魔、索尼图像工作室这些年来也因囊中羞涩而不得不裁员。

  顶着高科技光环的美国特效公司何以沦陷至此?竞争激烈和人力、技术高成本导致的低利润、公司运营的复杂风险、美国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都是压在特效公司心头的石头,但是,市场经济体系下,各行各业都面临这样的挑战,为何特效业却独饮一杯苦酒?这就是让美国特效人最为纠结的致命之处了:虽然他们在电影产业链中,却没有被当成有创意的尊贵艺术家,而是被当做了技术工人,换言之,他们被认为是可以代替的。正如电影网特约撰稿人、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所指出的,随着互联网等通信方式发展、Maya、Nuke等统一特效技术平台的浮现,曾经困扰海外公司为好莱坞电影提供特效服务的沟通和技术障碍大为缩小。海外特效技工队伍也不断培养起来,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已能独立承接好莱坞特效工作。如此,美国本土的特效公司反过来被原本由他们培养出的海外代工企业抢了饭碗。而相较于加州地区从事特效行业的成熟技工每年7.5万-15万美元的工资,在亚洲地区如中国、印度、泰国等地的人力成本只需30%甚至更少,甚至还会获得当地政府的补贴。

  对于电影投资人来说,海外特效公司的诱惑有多大?记者曾经采访过负责《赛德克·巴莱》的北京水晶石影视公司,当时他们接到的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赛德克·巴莱》全片总共有5000多个镜头,特效镜头近1700个,且必须在4个半月内搞定,等于每周平均得完成100个特效镜头,这种需要拼命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和压力,在好莱坞是难以想像的,好莱坞通常会在两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大片,并有足够的时间,仔细去处理600至800个特效镜头。

  可想而知,李安当初跟R&H特效团队说“我希望能做得便宜点”会让他们有多记恨,可是,在美国之外的地方,真的有比他们更便宜、更渴望这份工作、更不计血汗的特效人存在。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下,他们随时能抢走属于R&H的“派”。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深受爱戴的李安导演为代表的电影人,对于生活在恐惧阴影中的美国特效行业,真的亏欠一句理解和尊重的话语,亏欠一个真诚的“谢谢”。文/本报记者 肖扬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