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悲惨世界》复活的激情

2013年03月04日10:36  北京青年报

  《悲惨世界》是我最喜欢的雨果作品,它对战争暴力全景式的描绘,对家庭生活风俗场景的工笔写照,还有对人物内心的斗争细致刻画。小说包罗万象,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让其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座巅峰。

  影片直接改编自音乐剧,相比于原著,它砍掉了很多作为铺垫的背景介绍,戏份集中在几个经典的场面,显得轻巧而集中。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最让我激 动的是再现法国大革命的那场戏,马吕斯和他的伙伴们挥舞红旗高唱著名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sing》,战斗开始后全民支援,各种家具从天而降,显得浪漫而悲壮。及至后来孤独无援地抵抗,最终被冷酷镇压,整体节奏快慢有序,画面恢弘 大气,让人热血沸腾。看到小伽弗洛什捡子弹被毫不留情地枪杀时,和看小说时一样,眼眶不禁又一次湿润。这就是雨果的魅力。雨果从早期拥护君主立宪到后来转 变为坚定的共和派,他热情歌颂共和制甚至不惜被流放。这一次汤姆·霍普用他气势磅礴的镜头将这种激情表达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近乎完美地还原。

  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还有几场戏同样让我感动。比如方汀在受辱后唱起的那首《I dreamed a dream》的时候。《悲惨世界》作为音乐剧中第一个采用同期声录音的电影,现场的真实演唱能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安妮·海瑟薇的哀恸与悲凉,我们甚至能听 到那细微的叹息,能看到眼神中的绝望,真挚的情感像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就此一场戏,安妮·海瑟薇拿到奥斯卡最佳女配也是当之无愧。另外,艾潘妮为了马吕斯 挡子弹而死,虽然情节有些俗套,但是她那种不计回报默默付出直至献出生命的感情让人非常动容。

  其实如果细看,会发现几乎每个段落都会有 让人感动的点,我想这些都应是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力量。相信很多人在读雨果的小说,比如另一篇鸿篇巨制《九三年》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其 中的人物行为都被极端拔高与美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冉阿让从一个罪犯变成苦行僧式的圣人,对穷人乐善好施,对自己的敌人一再宽容与忍让,现 在看来都显得有些不真实。在《九三年》中,镇压革命的贵族会放弃逃生机会而返回去救出三个小孩,他的侄子会因此又放过他而自己被送上了断头台。可正是这种 出乎意料让人震惊的人道主义选择造就了作品的经典性。几乎可以这么说,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几乎是每个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雨果也不例外。他一次次 地向我们表明在人道主义激发下人性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人可以从恶变为善,更重要的是“爱能消恨”。

  相比于原著,电影对反面人物做了 弱化处理。拉塞·克劳扮演的沙威不再像猎鹰一般阴险凶狠,对他的死亡甚至做了浪漫化的处理。此外对贪婪吝啬的德纳第夫妇也进行了喜剧化处理,增添了娱乐 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电影还是遵循了雨果“美与丑”、“善与恶”对比的手法,用黑暗的社会反衬自由的珍贵,用丑陋的人性来反衬主人公们高尚的品德。那个 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早已过去,而这部人性颂歌却流传下来。这次电影改编更是用自身独有的声画优势,将原著的经典场面还原,而且在细节部分加以精雕细琢地打 磨,造就了这部充满激情的作品。

  对国人来说,这部电影中的唱段过多,影响欣赏的连续性。现在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表现不尽如人 意,让我想起去年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在国内的遭遇。除去国人对音乐剧这种电影类型不太感冒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少宗教信仰的传统,没有对那种伟 大的救赎力量的感知力。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去电影院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电影中复活的激情。因为我相信,世人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追求 都是相通的。

  感谢独一无二的雨果,感谢这群热情洋溢的灵魂歌者。

  评家:胡祥

  片名:《悲惨世界》

  导演:汤姆·霍伯

  主演: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拉塞·克劳

  上演:2012年2月28日

  推荐指数:★★★★☆

  看点:好莱坞大腕们的激情献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场面还原,用音乐剧的形式将人性的崇高与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