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抗战神剧的诞生与消失

2013年05月17日12:19  综艺报

  文/徐江

  生活状态启发人的想象力,也束缚人的想象力——尤其是把影视当“产品”和“套子活儿”的影视人。

  “神剧”(无论“抗战神剧”还是“年代神剧”)充斥电视频道,几乎已成为嘲笑全国观众智力的公害,这大概是那些“神剧”的编导和投资人始料不及的。不过,“神剧”在这几年出现,并不让人意外。

  首先从投资角度看:影视投资的市场目的,历来很明显——追求稳妥的高回报,是每个投资人和每个剧组无可厚非的第一选择。而短期内,剧集的投资要想获得安稳前景,想来想去,也就那么几个类型可供选择。历史剧筹备时间太长,投资数额太大;青春剧的口味和尺度,又都特别考验策划人的头脑,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抗日”“小巷时光流转”或者“婆媳”这些“常销模式”。

  确定了目标,接下来就轮到“风格打造”。“抗日”和“婆媳”这些题材,过往的半个多世纪不知拍出过多少,那么怎么拍,才能给观众带来新意,让他们眼前一亮?估计不少剧组在开始编剧前都充分分析过。最后一想微博上的热闹,某个人举手了,“现在网上不是都流行‘二’吗?”于是,某个“二了吧唧”的剧集开始进入炮制流程。

  这当然只是诸多可推测情形中的一种。还有一种更符合逻辑性的可能则是:本来也想往正经上编来着,可惜编剧缺少生活,交稿和投拍工期都催得紧,加上筹备过程中又来了新指令——“加女人戏”!两下一凑合,“神剧”出台的土壤终于齐备。

  有人戏称,所有抗日剧集中被中国军民歼灭的日军,超过了从东北开始,13年抗战中所有死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总和!具体数据无从统计,但看看银幕上几个土匪一旦受民族大义感召,对阵日本鬼子时的弹无虚发,你就会觉得史书上那几个中国军队惨败的大会战,我们输得真是窝囊。抗日剧最新的一个特色是:几乎每部剧集里的侵华日军部队,特工头子里都有一个女的!要真是这样,历史上的川岛芳子也就不会那么大名鼎鼎了。抗战时的日军女特务其实并不那么多见的。

  无论是抗日剧中,中国军人对先进武器的使用,还是年代剧里普通老百姓酒桌上的菜肴,不少剧都令人感觉到剧中人的“大手大脚”。为什么会这样?估计还是因为创作者们身处在了一个消费、娱乐的年代,以及奢侈、多金的圈子。生活状态启发人的想象力,也束缚人的想象力——尤其是把影视当“产品”和“套子活儿”的影视人。在大投资的背景下,指望着改变工期“精耕细作”对所有剧组恐怕都不现实,那么只有在选择用人的类型上、思维模式上把把关了。问题是,具备符合要求的修养和素质,同时又能甘愿从事影视流水线式工作的人,到底能在圈子里遇见多少?投资方有支付这类人身价的勇气吗?

  没勇气也没关系。拍砸几部,卖砸几部,也就没什么人再敢抱低成本下以“二”搏收视的侥幸了。所以,大家可以骂,但不必禁,要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相信观众的判断力比编导投资人乃至审查者,高明和敏感不知多少倍。就像那些老电影里的台词:“小鬼,要相信群众”!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