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编辑部故事》:挠痒痒喜剧

2013年05月17日12:29  综艺报

  文/Linda

  大师的时代一去不返。

  《新编辑部故事》密集的宣传造势仍然难掩整个剧集骨子里的苍白浮浅,看过《新编辑部故事》之后,更让人怀念1991年的老版《编辑部的故事》——那些精彩的桥段,那一批后来成为“大腕级”作家、演员的台词与表演。

  坦率讲,作为该剧导演郑晓龙不负众望,演员调配得宜,吕丽萍[微博]助阵完成新老编辑部衔接,陈好[微博]、井柏然[微博]加盟增加了青春时尚气息突显了编辑部的“新”,黄海波[微博]、王千源[微博]的实力表演也让全剧增色不少。全剧拍摄手法和剪辑也是超水平发挥,技术活儿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旧版《编辑部的故事》,让年轻观众大饱眼福。

  然而,《新编辑部故事》虽然戴着“编辑部”的标签,却没有传承《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基因。旧版成在编剧的精彩,新版败在了编剧的不出彩上。

  遥想22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有王朔、马未都和冯小刚[微博],播出后不仅捧红了葛优和吕丽萍,连濮存昕[微博]、张国立[微博]、刘蓓[微博][微博]和梁冠华[微博]等一票龙套都成了大腕。那时一群编剧每天神侃,根据当时社会热点每人写两集,最后由王朔和冯小刚统一修改形成终稿。这就形成了“编辑部”独有的台词风格———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侃大山,嬉笑怒骂,对社会热点的针砭显得尤为生动。特别是在当时风气初开之时,《编辑部的故事》以令人难忘的台词,不无前卫地对一些百姓“心里有嘴上无”的时弊进行了针砭。

  《新编辑部故事》力求靠近旧版,也是每集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或事件进行评论,也是用编辑部人员的视角反映社会变迁,也是用演员们“清口”的形式调侃或嘲讽,但是,编剧的功力立见高下。

  《新编辑部故事》最为匮乏的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独特的文化批判视角,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觉得剧中的批判吐槽显得不痛不痒。其实,《新编辑部故事》涉及的社会热点话题选的都挺准,平面媒体的衰落、现代应聘者百态、广告植入、短信诈骗、90后啃老、鉴宝砸藏品、基友与小三、剩男剩女等等,几乎涵盖了文化、娱乐、民生、经济的方方面面,但就是卖力不讨好,有广度没深度是重要原因。

  没有深度的剧情和对白,无法从骨子里打动观众,只会让演员的卖力表演看起来夸张和流俗。在观众已经笑点很高的今天,喜剧,应该是什么样的?

  按郑晓龙的说法,他原本可以用更传统的喜剧形式来拍摄。“我可以选择更主流、更易被观众喜欢和接受的传统表现形式,但我还是想有点变化,喜剧样式必须改变了。喜剧就得让观众笑,还不能仅是会心一笑,得是扑哧一笑。”

  可是《新编辑部故事》中的“扑哧一笑”是硬靠演员们装傻卖痴、挤眉弄眼、一惊一乍、撒泼打滚逗出来的,是挠痒痒挠出来的,笑是笑过了,却难留下耐人寻味的东西。与旧版相比,《新编辑部故事》难以成为经典正在于此。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